高山流水(古箏) 此曲最初刊于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一首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樂曲。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該曲婉轉悠揚,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堪稱曲終精品。 廣陵散(古琴) 現存琴譜最早見于《神奇秘譜》,早期并無內容記載?,F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與正史有出入)。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聶政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吞炭漆身,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皇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未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宋琴) 樂譜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梅花三弄(笛子) 《梅花三弄》現存譜最早刊于《神奇秘譜》。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節(jié)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闕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tài);后半闕急促,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tài)。前后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jié)奏上截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此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面埋伏(琵琶)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垓下決戰(zhàn)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zhàn)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夕陽簫鼓(琵琶、簫)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曲子,旋律優(yōu)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風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漁樵問答(琴、簫) 此曲現存譜初見于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采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于指下。殆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古琴) 本曲是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詞后語》?!逗帐伺摹匪从车闹黝}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zhàn)亂中,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xiāng)。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陸時,她又舍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xiāng)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的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漢宮秋月(二胡)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之情,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淳樸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xù),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陽春白雪(宋琴)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后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F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渡衿婷刈V》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