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故人莊》解析鑒賞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怍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早年在家苦學,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試不第,張九齡作荊州長史,曾引他作過短期暮僚。 孟浩然曾在東南各地漫游。詩歌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與王維齊名,人稱“王孟”。其詩清淡,多反映隱逸生活;他還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詩句,有出藍之譽,《全唐詩話》稱其名句“與古人爭勝于毫厘間也”。有《王浩然集》傳世。 【解題】 此詩選自《孟襄陽集》。 這是孟浩然田園詩的代表作,應寫于早年隱居鹿門山時期。詩人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見綠樹青山,見面后詩酒暢談之時亦以農(nóng)事為題,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詩情畫意,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全詩清新愉悅,是社會安定祥和、農(nóng)人安居樂業(yè)的頌歌。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注評】 故人具雞黍, 故人:老朋友,舊相識。具:置辦,準備。雞黍:肉雞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 邀我至田家。 邀:約請。至:來到。田家:故人之家。 ○交代此行的緣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合:合攏,指環(huán)村皆綠樹。郭:本義指外城,城、郭合成詞時,城指內(nèi)城墻,郭指外城墻,也可以泛指城墻;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稱郭,此處郭指村郭──村莊的四面。斜:迤邐遠去。 ○描寫故人莊的近景及遠景。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開:打開。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面:面對,看到。場:打谷場;圃:菜園;場圃作為一個詞既可指場與圃.也可專指其一,復詞偏義。把:拿,端。話:談說,聊起。桑麻:桑蠶與麻作物,古人衣飾的原料主要有兩種,一是種桑養(yǎng)蠶而得絲,一靠種麻織布的麻縷。這里桑麻又代指農(nóng)事。 ○寫見到故人時的場景及活動,呼應“田家”。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陽:又稱“重九”,指夏歷九月九日這一天,因漢人的陰陽學說將數(shù)目也附會出陰陽,九這個散屬陽,故九月九日稱“重九”,又稱“重陽”。就:動詞??拷?、到,這里可解為觀賞、親近。重陽是漢人的節(jié)日,吃酒賞菊、持蟹賞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陽節(jié)的文人雅事。 ○此日歡聚,情猶未已,期待來日再相逢。 【譯文】 老朋友準備好了雞黍美食,約請我到他田莊相聚。但見綠樹將村莊四面環(huán)繞,青山在村外向遠處迤邐延伸。打開房舍就看到場地和菜園,端起酒來又談起了蠶桑種麻的農(nóng)事話題。等到秋天重陽節(jié)這一天,(我)還要來欣賞(盛開的)菊花。 【簡析】 就這首詩看,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過”是“過訪”、“訪問”的意思。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像敘家常一樣娓娓道來,顯得輕松自如,簡單而隨和。“黍”是田中所收,“雞”是家中所養(yǎng),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聯(lián)想起。“舊轂猶儲今”和“雞鳴桑樹巔”的農(nóng)家生活特點。又因為“雞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嘗話舊;只具雞黍而無其他,又顯現(xiàn)出“故人”特征,不講虛禮與排場才不“外氣”,才是至愛親朋之間感情無間的表現(xiàn)。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謹,視作等閑之事,確是語淡而昧不??!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描寫“故人莊”的自然環(huán)境美。上句是近景,綠樹環(huán)合,別有天地,幽雅恬靜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遠景,是田莊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邐伸向遠方,又表明這田莊不是孤寂的,而與外界緊緊相連,這遠山送青、眼前翻綠的景象,恰似一幅絕妙的青綠山水面,讓人心往神馳,浮想聯(lián)翩。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寫在故人家的生活場景。打開軒窗面對著一片菜園子,舉起酒杯情不自禁談起農(nóng)桑之事。這后一句的“話”字含義很深,從全詩的情緒看,這談話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以后也沒做過官,故人莊環(huán)境的恬靜美麗,農(nóng)人勞動的樂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詩人產(chǎn)生了共鳴。此時的詩人忘卻了仕途的煩惱與都市的喧囂,沉浸在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樸真摯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覺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承上文而來,詩人為田園風光和農(nóng)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飯飽之后意猶未盡,所以在臨走時向故人直率表達了重陽節(jié)再次造訪的愿望。簡單的兩句詩就將故人的熱情淳樸、客人的愉悅滿意及主客之間親密無聞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這種“樂此不疲”的愿望遂進一步深化了上幾句的內(nèi)容,這主動表示要“還來”與首聯(lián)“邀”有對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尋味。 【字調(diào)句基礎(chǔ)知識舉要】 場圃 場是平整的場地,農(nóng)家作為打曬谷物的場所,如打麥場、打谷場等。圃是菜園,古時有園圃一詞,種樹的地方叫園,種菜的地方叫圃,現(xiàn)代漢語中“園”與“圃”已不分,園字常用,圃字不常用。“場圃”一詞與漢人的生產(chǎn)習慣相關(guān),《詩經(jīng)·幽風·七月》有“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的詩句。解釋《詩經(jīng)》的毛傳說:“春夏為圃,秋冬為場。”漢代鄭玄進一步解釋說:“場,圃同地。自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筑堅以為場。”這種情形反映了古人節(jié)約用地的做法。這首詩寫的是春夏季節(jié),場圃一詞可以單獨理解為菜園。 故人具雞黍 開軒面場圃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要押詩韻,此詩押的是麻韻;又要講究對仗,此詩頷聯(lián),頸聯(lián)就是兩聯(lián)工對(對仗工整),工對不僅句法結(jié)構(gòu)、詞類相對,而且要求事類相對,如“綠樹”“青山”皆自然風光;“場圃”“桑麻”均是農(nóng)業(yè)事體。除此之外,律詩還講究平仄規(guī)律,平仄是漢語聲調(diào)的分類,古漢語有平上去入聲,因平聲可以曼聲引吭,故獨為一類;上去入三聲較短促,故統(tǒng)歸為仄聲。中古時發(fā)現(xiàn)漢語聲調(diào)規(guī)律后,詩人主動利用平仄交替的手段形成詩歌的音樂美,后來成了律詩的重要格律要求。 這兩句詩按格律應是:“平平平仄仄,除第一字的平仄較自由,可以不論外,第四字的仄聲是不可少的,但這兩句詩的第四字卻都是平聲。成了違背常式的拗句,對于拗句。古人又規(guī)定可以補救,此式第四字用了平聲,如第三字該平處用了仄聲,整句詩的平仄還是協(xié)調(diào)的,詩律中稱這種情況叫“拗救”。我們看到此兩句詩的第三字“具”“面”皆為仄聲,從而可以判定這兩句是“平平仄平仄”的拗救格式,詩人在格律方面沒有絲毫毛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