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小偏方
1.白蝕方:全當歸、郁金、白芍、朱茯苓各9克,八月札、益母草、白蒺藜各15克,蒼耳草12克,靈磁石30克,上藥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劑。功能:疏肝解郁、活血祛風。
2.玄機湯加減:紫草、劉寄奴、丹皮、威靈仙各25克,草河車、丹參、浮萍草備各50克,琥珀、地龍、土鱉蟲各10克。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功能:養(yǎng)血祛風、活血通絡。 3.一貫煎加味:女貞子、覆盆子、防風、當歸、枸杞各10克,沙參、麥冬各15克,生地30克。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功能:滋補肝腎、養(yǎng)血祛風。 4.七0八方加減:生熟地各15克,當歸、白芍、紫草、姜黃各10克,黑芝麻、白鮮皮、何首烏各12克。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功能:調(diào)和氣血、驅(qū)風通絡。 祛白糖漿 刺蒺藜15克,生地15克,丹參15克,鉤藤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30克,夜交藤30克。加水濃煎取汁,加白糖矯味,再濃縮呈糖漿,每天3次,每次10~15毫升,溫開水沖服。
如意黑白散 旱蓮草90克,白芷60克,首烏60克,沙蒺藜60克,刺蒺藜60克,紫草45克,重樓30克,丹參30克,苦參30克,蒼術(shù)24克,共研細末,每次服6克,每天3次。 消斑丸 刺蒺藜250克,首烏120克,旱蓮草120克,丹參60克,炙白附子60克,甘草30克。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6克,飯后服,每天2次。忌食羊、鵝、鴨及草魚等發(fā)物。 玄機湯 紫草25克,丹皮25克,劉寄奴25克,威靈仙25克,草河車50克,丹參50克,浮萍10克,琥珀10克,地龍10克,土鱉蟲lo克。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天1劑,孕婦忌服。 白癜風丸 補骨脂120克,刺蒺藜120克,南紅花120克,醋香附6克,凈桃仁120克。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6克飯后服,每天2~3次。 有報道,用雞血藤158,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2g,防風15g,郁金12g,丹皮12g,白芷10g,補骨脂18g,龍膽草10g,紅花5g,白僵蠶6g,治白癜風獲得良好效果。
1.白斑1號(白蒺藜20g,補骨脂30g,烏梅30g等碾成粉末,浸泡于95%酒精100ml中,另加氮酮50ml,1周后過濾備用)外搽患處,每日2—3次。 2.復方煤焦油酊(無花果及丹參用乙醇回流提取,紅花、潼蒺黎等用滲濾法提取,提取液分別過濾、濃縮,合并提取液加煤焦油、丙二醇、氮酮等灌封)外搽患處,1日2次,曬太陽5—10分鐘,并輕輕按摩,補骨脂30g,白芷20g,紫草15g,加95%酒精100ml封閉浸泡1周后過濾,剩藥液約60ml,與地塞米松20mg,消炎痛250mg,混合后加二甲基亞砜40ml涂于白斑處。 凡初起膚生白斑,不覺癢痛者,為氣血不和,風邪外襲。治宜調(diào)和氣血,疏風通絡法。方選除駁丸。藥用:生熟地各90克、當歸90克、浮萍60克、姜黃30克、何首烏90克、白鮮皮60克、蟬衣30克,共末蜜丸,每重10克,早晚各服1丸。外用姜黃30克、補骨脂50克、白酒300毫升,浸泡7天后,外涂患處。若病久失治,白斑泛發(fā),舌暗瘀斑,脈象澀滯者,為瘀風阻絡,膚失所養(yǎng)。洽宜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法。方選通竅活血湯化裁。藥用:白芷90克、補骨脂90克、桃仁60克、紅花60克、赤芍60克、姜黃60克、當歸尾90克、土蟲30克,共末蜜丸,每種10克,早晚各服1丸。外治法同上。
兒童白癜風的治療小兒患了白癜風,家長最急迫地是想知道怎樣治療白癜風。的確,白癜風是一種頑固、難以治愈的疾病,但是,只要積極治療,合理用藥,白癜風并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
外用藥:對于只有小片白癜風而又長期穩(wěn)定不發(fā)展者,一般只用外用藥治療。常用30%補骨脂酊,補骨脂在紫外線照射下可使酪氨酸酶催化合成黑素的功能加強。其他外用藥 有氮芥酒精,即用50毫克氮芥溶于95%酒精100毫升,每日2次,外涂。硫汞、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也可作為白癜風的輔助治療。 內(nèi)服藥:可口服補骨脂素,也可內(nèi)服中藥,如市售的 “白靈片”、 “白癜風丸”等,均有不問程度的療效,可起到控制病情發(fā)展的作用。內(nèi)服湯藥主要以祛風活血、健脾疏肝的中藥,可服防風10克、白蒺藜10克、白僵蠶10克、五靈脂10克、丹參10克,白蔻10克、山藥10克、炙川軍10克。每日一付,水煎,口服2—3個月觀察療效。 總之,白癜風并不是不可治愈?;純杭凹议L必須樹立信心,堅持—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持之以恒。 白癜風患者應慎服維生素C,平時盡量少吃或不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青椒、西紅柿、柑橘、柚子、檸檬、山楂、鮮棗、田螺、河蛙、杏干、杏脯、南瓜脯、花生、葵花子、西瓜子等。 專家建議,白癜風患者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黑色”食物,以利于緩解病情。 對于治療白癜風,當前醫(yī)學界方法較多,大致有:紫外光(含日光)照射法、免疫調(diào)節(jié)療法、補充微量元素、針灸療法、自體表皮細胞移植、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等療法。 中醫(yī)辨證論治之氣血不和證 發(fā)病時間長短不一,多在半年至3年左右。皮損多是偶然發(fā)現(xiàn),呈乳白色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云片狀,散發(fā)或重疊分布,斑內(nèi)無癢痛感,數(shù)目多少不定,可逐漸發(fā)展,境界可模糊不清。發(fā)病前體質(zhì)較弱,或有精神刺激,可伴有四肢酸軟、汗出惡風等癥,舌淡紅苔白,脈滑細。
七情內(nèi)傷,則氣機紊亂,氣血失和,經(jīng)脈循行蹇滯,再由風邪裹腠,則體膚失養(yǎng)而釀生白斑;風為陽邪,善行數(shù)變,故皮損多偶然發(fā)現(xiàn),發(fā)無定處,并可逐漸發(fā)展,氣血失和,肌肉失于榮養(yǎng),又可見四肢酸軟乏力,衛(wèi)表氣血悖逆,腠理開合失司,則有汗出惡風。 本證治宜調(diào)和氣血、驅(qū)風通絡法,血虛面色無華者,加阿膠、枸杞;氣不足氣短乏力者加生黃芪、黨參;衛(wèi)表不固、汗出惡風者加桂枝、防風、白術(shù)。 白癜風針灸療法 1.鄰近取穴法 皮損周邊用圍刺法,發(fā)于頭面部皮損配用合谷、風池,發(fā)于腹部配用中脘,發(fā)于胸部配用膻中,發(fā)于下肢配用血海、三陰交。多采用平補平瀉針刺手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
2.病因取穴法 氣血不和證取血海、三陰交、足三里、曲池、風池;肝腎不足證取肝俞、腎俞、命門、太沖、太溪、三陰交; 瘀血阻滯證取三陰交、血海、行間、風市、膈俞。氣血不和證用平補平瀉法,肝腎不足證用補法,瘀血阻滯證用瀉法。每次選取2~5穴,留針10~20分鐘,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 3.耳針療法 選取與皮損相應的區(qū)域,并配合內(nèi)分泌、腎上腺、交感、枕部等區(qū)域,每次選取2~3穴單耳埋豆,雙耳輪換,每周輪換治療1次。 4.梅花針療法 以梅花針叩刺皮損處,邊緣用強刺激手法,中心用弱刺激手法,以微見出血點為度。每天叩刺1次,每次10分鐘,10日為一療程。 5.刺絡拔罐法 用三棱針在皮損中心點刺呈梅花點狀,再以火罐拔除污血,每周可進行2 次,10次為一療程。本療法尤其適用于瘀血阻絡證之白駁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