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清明過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轉暖,不會再出現“返春寒”和“乍暖還寒”。而在南方地區(qū)性正是濕熱的天氣,而這種天氣 令手足口病提早到來。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目前在我國部分地區(qū)流行的主要是EV71病毒感染所致,臨床以發(fā)熱,手、足、口、臀部出 現皮疹、皰疹為主要特點,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嚴重時可引起腦炎、腦脊髓炎等。中醫(yī)認為此病屬于“濕病”的范疇,主要為外感時邪濕熱疫毒所致。防治此 病首先是要做好個人和家庭衛(wèi)生,杜絕傳染。另外進飲銀花、蒲公英、連翹、野菊、大青葉各10克煎的涼茶,并在這段時間多進飲赤小豆土茯苓祛濕豆煲豬瘦肉 湯。
赤小豆土茯苓祛濕豆煲豬瘦肉湯清香可口,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祛濕消滯的功效,是這段濕熱天氣預防“濕病”的好湯品,尤宜小兒進飲,也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健脾祛濕的家庭湯水。
[材料]赤小豆25克、土茯苓30克、祛濕豆50克、豬瘦肉400克、陳皮1/4個、生姜3片。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用于水腫脹滿,黃疸尿赤,風濕熱痹,腳氣浮腫,癰腫瘡毒,腸癰腹痛。現代醫(yī)學認 為它富含蛋白質、脂肪、皂甙、糖類、維生素A、B等,有抑菌和利尿的作用。土茯苓是廣東民間著名的祛濕熱的煲湯材料,其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除 濕、解毒、通利關節(jié)的功效,常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癘,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等?,F代醫(yī)學認為它含生物堿、揮發(fā)油、鞣酸、來 油酸、甾醇等,有抑菌、解毒的作用。祛濕豆是粵北始興的特產,又名荷包豆、富貴豆,亦為性平味甘,有健脾祛濕消滯的作用,為廣東民間常用的健脾祛濕湯的材 料,其味比花生還香。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豬瘦肉則有健脾補髓的作用。
[烹制]將湯料分別洗凈,陳皮去瓤;土茯苓、赤小豆和祛濕豆稍浸泡;豬瘦肉可切塊或不切塊,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 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至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豬瘦肉、赤小豆25克、土茯苓和祛濕豆可撈起拌入醬油供佐餐用。
佘自強(廣東省中醫(yī)院藥師)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0904/09/63892_5651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