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淡水魚觀賞圖集(一)
2008年11以24日15:58 來源:西祠胡同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魚、鱘鉆子) 頭部特長,占體長的1/3,小個體約占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須1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頜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后緣尖。體表光滑無鱗。 棲息于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兇猛,主食魚類,也食蝦、蟹等。春季在長江上游產(chǎn)卵。是著名的珍稀魚類,為我國所獨有,在學(xué)術(shù)上具有重要意義。生長迅速,個體特大,“千斤臘子,萬斤象”之“象”即指白鱘。曾記錄過體長達7米者。分布于長江、錢塘江。
鯡 科 4鰣 鯡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魚、三來) 體側(cè)扁,腹緣有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口大,端位,上頜正中有一缺刻。鱗片大而薄,無側(cè)線。 洄游性魚類,生長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產(chǎn)卵,卵浮性。產(chǎn)卵后親魚即降河歸海,幼魚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為食。9~10月人海。 個體較大,肉細脂厚,為魚中上品,久享盛名。產(chǎn)于長江以南各人河流。
[魚是]科 5短頜[魚齊] [魚是]科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魚) 體形長而側(cè)扁。上頜骨后伸不超過鰓蓋后緣。無側(cè)線。縱列鱗68~77。胸腹部具棱鱗。胸結(jié)上部有6根游離的絲狀鰭條。臀鰭基部極長,與尾鰭相連。 為純淡水生活的種類,棲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生殖季節(jié)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鮮美,為群眾喜食的魚類之一。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
6刀[魚齊] [魚是]科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刀魚、毛花魚) 體極扁薄。上頜骨后伸至胸鰭基部。無側(cè)線,縱列鱗74~83。胸腹部具棱鱗。胸鰭前6根鰭條游離呈絲狀。臀鰭基部極長,與尾鰭基相連。 為洄游性魚類,春、夏季由海進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緩流區(qū)產(chǎn)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體上層孵化發(fā)育。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魚食小魚蝦。小型魚類,但在同屬中其個體最大,大者長達40厘米。重280克。為長江下游地區(qū)主要經(jīng)濟魚類之一。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水體。
銀魚科 7銀魚 銀魚科 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面條魚、面魚) 體細長,為體高的11倍左右。下頜縫合處有肉質(zhì)垂。舌上無齒。胸鰭條8~9。體透明。 洄游性魚類,3~4月從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產(chǎn)卵。親魚產(chǎn)卵后死亡。生活在水體上層。個體雖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間數(shù)量較大,形成魚汛。味頗鮮美,深受群眾喜愛。分布于東海、黃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區(qū)域。
8大銀魚 銀魚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體細長。頭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齒。背鰭起點至尾鰭基部的距離大十至胸鰭基部。體透明。 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動于水體。上層,在江河、湖泊寬闊的水面中產(chǎn)卵,生殖季節(jié)為1~3月。個體小,常見個體體長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蝦、小魚。分布于我國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屬湖泊中。
9太湖短吻銀魚 銀魚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小銀魚) 體細長。頭部扁平。吻鈍,呈弧形。無舌齒。背鰭起點距尾鰭基部小于至胸鰭基部的距離。體透明。 純淡水種類,生活在水體中上層。以浮游動物為食。繁殖期3~7月,在湖邊水草叢生地區(qū)產(chǎn)卵。個體小,繁殖力強,數(shù)量較大。味鮮美,經(jīng)加工鮮凍,或曬成魚干暢銷國內(nèi)外。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
鰻鱺科 10鰻鱺 鰻鱺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鱔、鰻) 體長,圓筒形,尾部稍側(cè)扁。上下頜具細齒。鱗甚小,隱埋于皮下。背、臀鰭低,基部長,后端均與尾鰭相連。胸鰭小,圓形。腹鰭缺失。體無斑點。 降河性洄游魚類。海中產(chǎn)卵。仔魚為透明的葉鰻,春季,當仔魚發(fā)育成幼鰻時,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負、蟹、蝦和水生昆蟲為主。一般夜間活動。生長迅速,肉質(zhì)細嫩多脂、營養(yǎng)豐富?,F(xiàn)已進行人工養(yǎng)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胭脂魚科 11胭脂魚 胭脂魚科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黃排、火燒鳊) 體形隨生長而變化,幼時體高,成年體長。唇厚,上下唇均具乳頭狀突起。下咽齒一行,數(shù)多,呈梳狀。背鰭條多,延全臀鰭的后上方,成熟雄魚的臀鰭及尾鰭具珠星。體色也隨生長而變化,幼魚體側(cè)有3條黑褐色橫斑,稍大則體色灰褐并渲染有紅紫色的彩暈;成魚體色粉紅或略帶青紫色,從吻端于尾鰭基有1條猩紅色的寬條。 棲息于水體中、下層。主要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有機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灘產(chǎn)卵。多棲息于上游,幼魚和未成熟個體也見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 個體大,生長較快,可長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經(jīng)濟魚類。同時也是胭脂魚科分布在亞洲大陸的唯一的種,具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應(yīng)重視資源保護。分布于長江及閩江水系。
鰍 科(一) 12中華沙鰍 鰍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鋼鰍) 吻長而尖。須3對。頤下具1對鈕狀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過眼后緣。頰部無鱗。腹鰭未端不達肛門。肛門靠近臀鰭起點。尾柄較低。 小型魚類。棲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緩水區(qū)常在底層活動。分布于長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鰍 鰍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口角須較長。眼下刺分叉,未端達眼球中部。頰部被細鱗。腹鰭末端距肛門甚遠。肛門位于腹鰭基至臀鰭起點之間的前3/5處。 棲息于砂石底質(zhì)的江河底層。食水生昆蟲和藻類。個體小。廣布于北起黑龍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鰍 鰍科 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口角須短。眼下刺分叉。頰部被細鱗。腹鰭未端后伸到達或超過肛門。肛門位于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中點之前。 小型魚類。生活于江湖底層。分布于長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鰍 鰍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長與眼后頭長相等。眼徑等于或小于眼間距。眼下刺分叉,未端達到或稍超過眼中央。頤部無突起。須3對;口角須長度稍短于眼徑。頰部具鱗。腹鰭未端達到肛門。尾柄較高。 小型魚類。生活于江河底層。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16長薄鰍 鰍科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花魚、花斑鰍) 體長,側(cè)扁。頭長而尖。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體側(cè)具5~8條垂直帶紋或不規(guī)則斑紋。 生活于江河底層,性兇猛,主食小魚。是鰍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一種,最大可長至5~6市斤,具有捕撈價值。分布于長江上游。
17紫薄鰍 鰍科 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眼很小,眼間距與眼徑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體側(cè)具蠕蟲形花紋。 個體小,數(shù)量不多。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
18 紅唇薄鰍 鰍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 頤下有1對鈕狀突起。須3對。眼下刺不分叉。腹鰭未端超過肛們,體色變化較大,全身具不規(guī)則的斑塊,或僅背部具斑紋,或全身無斑紋而呈褐色。 棲息在江河底層。個體不大。為長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見魚類。
鰍 科(二) 19衡陽薄鰍 鰍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花泥鰍) 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背鰭起點約位于吻端至最后一個鱗片問的中點。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個大黑斑。肛門位于腹鰭至臀鰭問的中點,腹鰭未端超過肛門。 底層小型魚類,數(shù)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
20短體條鰍 鰍科 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 體圓筒形,尾部側(cè)扁。尾柄上皮褶棱發(fā)達。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長。頭寬遠超過頭高、上、下頜具角質(zhì)。須3對,無眼下刺。背鰭起點位于體中部。尾鰭截形。肛門靠近臀鰭起點。 生活于石底河溪淺水處。個體小,體長通常在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長江上游各支流。
21中華花鰍 鰍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花泥鰍) 須4對,眼下刺分叉。側(cè)線不完全。背鰭起點距吻端與至尾鰭基距離相等。尾柄較短,尾鰭稍圓或平截。體側(cè)沿縱軸有10~15個斑塊,尾鰭基上側(cè)具一黑斑。 小型底棲魚類,生活于江河水流緩慢處。以食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及藻類為主。分布于長江以南各江河。
22大斑花鰍 鰍科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花泥鰍) 須4對。眼下刺分叉。側(cè)線不完全。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尾柄較長,尾鰭后緣平截或稍圓。體側(cè)沿縱軸有6~9個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塊,尾鰭基具一黑斑。 底棲魚類。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淺水區(qū)。個體小,數(shù)量不多。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
23泥鰍 鰍科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鰍) 須5對,最長口須后伸到達或稍超過眼后緣。無眼下刺。鱗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與尾鰭相連。尾柄長大于尾柄高。尾鰭圓形。肛門靠近臀鰭。 小型底層魚類。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nèi),適應(yīng)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zhì)很豐富的環(huán)境內(nèi)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干涸后,又可鉆人泥中潛伏。以各類小型動植物為食。分批產(chǎn)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個體可長達300毫米,肉質(zhì)優(yōu)良,為出口水產(chǎn)品之一。 廣泛分布于黃河以南各水系。
24大鱗副泥鰍 鰍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泥鰍) 體形酷似泥鰍。須5對。眼被皮膜覆蓋。無眼下刺。鱗片較泥鰍體鱗為大,埋于皮下。尾柄處皮褶棱發(fā)達,與尾鰭相連。尾柄長與高約相等。尾鰭圓形。肛門近臀鰭起點。 生活習(xí)性與泥鰍相似。數(shù)量較少。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中。
鯉 科(一) 25馬口魚 鯉科 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unther (桃花魚、山[魚感]) 口大,下頜前端有一突起,兩側(cè)各有一凹陷,與上頜的凹凸處相嵌合。雄魚的頭部,胸鰭及臀鰭上均具有珠星,臀鰭第1~4根分枝鰭條特別延長;體色較為鮮艷。 棲息于山澗溪流,尤以水流較急的淺灘和砂礫底的小溪為多見。生殖期在3~6月。是一種小型兇猛魚類。以小魚和水生昆蟲為食。 分布于黃河以南各水系。
26 寬鰭[魚鼠] 鯉科 Zacco platpus (Schlegel) (桃花魚、七色魚) 口略大,上下頜兩側(cè)無缺刻。下咽齒3行或2行。側(cè)線鱗41~49枚。生殖季節(jié)雄魚臀鰭第1~4根分枝鰭條延長達尾鰭基部,頭部和臀鰭上均出現(xiàn)珠星。體色鮮艷。 與馬口魚生活習(xí)性相仿,雜食,但主食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產(chǎn)卵。個體小。 分布廣,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各水系都有。
27 中華[魚旁][魚皮] 鯉科 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魚旁][魚皮]) 體側(cè)扁,頭小??诮菬o須。下咽齒1行,齒面平滑。側(cè)線不完全,僅前面的3~7片鱗:上具側(cè)線孔。生殖季節(jié)雄魚色彩異常鮮艷,吻部及眼眶周緣具珠星。雌魚具長的產(chǎn)卵管。個體小,最大體長80毫米。繁殖期為5月。卵產(chǎn)于蚌的鰓瓣中。食藻類。 分布于黃河、長江等水系。
28高體[魚旁][魚皮] 鯉科 Rhodeus ocellatus (Kner) (火片子) 體扁薄,呈卵圓形??诮菬o須。下咽齒l行,齒面平滑。側(cè)線不完全,僅在前面4~6片鱗上具有側(cè)線孔。 個體小,最大者體長90毫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產(chǎn)卵于蚌類的鰓瓣中。常見于湖泊、池塘以及河灣水流緩慢的淺水區(qū)。分布于長江以南各水系。
29彩石[魚時] 鯉科 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體高,扁薄,卵圓形??诮菬o須。下咽齒1行,齒面具鋸紋。側(cè)線不完全,僅在前面3~6枚鱗片上具側(cè)線孔。生殖期雄魚的吻部具珠星,色澤鮮艷。 棲息于水流緩慢、水草豐盛的環(huán)境內(nèi)。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為食。5月產(chǎn)卵。卵長圓形,產(chǎn)于蚌的鰓瓣中。個體小,最大不超過60毫米。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30大鰭刺[魚旁][魚皮] 鯉科 Acanthorhodeus macropterus Bleeker (豬耳[魚旁][魚皮]) 體扁薄,卵圓形。具短須一對,下咽齒1行,齒面具鋸紋。側(cè)線完全。背、臀鰭均具硬刺。 小型魚類,但在[魚旁][魚皮]魚類中屬最大的一種,大者體長130毫米。在靜水或緩流、水草叢生的環(huán)境棲息。雜食性。生殖期4~6月。產(chǎn)卵于蚌類的鰓瓣中(見右上圖)。 分布廣泛,在淺水湖泊內(nèi)數(shù)量較多。
31寡鱗刺[魚旁][魚皮] 鯉科 Acanthorhodeus hypsefonotus Bleeker 體扁薄,極高,幾近圓形。無須。下咽齒1行,齒面有鋸紋。側(cè)線完全,側(cè)線鱗31~33。背、臀鰭具硬刺。生殖時期雄魚吻部有珠星,雌魚產(chǎn)卵管延長。 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種小型魚類,一般常見體長為50~70毫米。分布于長江水系。
鯉 科(二) 32越南刺[魚旁][魚皮] 鯉科 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體較高,扁薄,呈橢圓形。須1對,長度小于眼徑。下咽齒1行,齒面有鋸紋。側(cè)線完全。背、臀鰭具硬刺。生殖期間雄魚吻部有珠星,雌魚具產(chǎn)卵管。 常棲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淺水區(qū)。個體小,常見體長為60~100毫米。分布于長江以南各水體。
33多鱗刺[魚旁][魚皮] 鯉科 Acanthorhodeus polylepis Woo 體較長,扁薄。須1對,長度小于眼徑之半。下咽齒(行,齒面具鋸紋。側(cè)線完全,側(cè)線鱗38~39。背、臀鰭具硬刺。生殖季節(jié)雄魚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魚產(chǎn)卵管延長。 棲息于溪流緩水區(qū),以藻類為食。為小型魚類。體長130毫米以下。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
34峨嵋刺[魚旁][魚皮] 鯉科 Acanthorhodeus omeiensis Shih et Tchang 體扁薄,呈橢圓形??陧?/font>1對,長度大于眼徑。下咽齒1行,齒面有鋸紋。側(cè)線完全,背、臀鰭具硬刺。生殖期間雄魚的吻部出現(xiàn)珠星,雌魚產(chǎn)卵管延長。
常生活于山澗溪流的緩水區(qū)。個體小,體長不超過90毫米。分布于四川岷江水系。
35興凱刺[魚旁][魚皮] 鯉科 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y) 體扁薄,呈橢圓形。無須。下咽齒1行,齒面有鋸紋。側(cè)線完全。背、臀站有硬刺。 生活于“江湖淺水區(qū)。主食藻類和植物碎屑。生殖期在4~5月,雄魚吻部具珠星,雌魚產(chǎn)卵于蚌類的鰓瓣中。卵粒大,橢圓形。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36唇[魚骨] 鯉科 Hemibarbus labeo (Pallas) (重唇魚) 頭長大于體高。吻長大大眼后頭長。下唇的側(cè)葉特別發(fā)達,須1對。成魚體側(cè)一般無斑點,有些幼魚體側(cè)具不明顯的黑斑。 中、下層魚類。生活在江河流水中。主食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產(chǎn)卵期4~5月,在流水中進行。最大可達7~8市斤,為常見的經(jīng)濟魚類。 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37 花[魚骨] 鯉科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麻鯉、吉花魚) 頭長小于體高。吻長小于活等于眼后頭長。下唇兩側(cè)葉狹窄,頤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須1對。體側(cè)有7~11塊大黑斑。 為江湖中常見的中、下層魚類。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主要食物,也食軟體動物和小魚。生殖季節(jié)在4~5月,分批產(chǎn)卵。卵粘性,附著于水草上發(fā)育。最大個體達4市斤左右。 分布廣,全國各個要水系都有分布。
38 長吻[魚骨] 鯉科 Hemibarbus longirostris (Regan) 頭長遠超過體高。吻細長,尖而突出;下唇兩側(cè)葉狹,頤部正中有三角形小突起。須1對。背鰭刺較弱。生活在水體中、下層的小型魚類,棲息于底質(zhì)為砂礫的流水中。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為食。產(chǎn)卵期在5~6月。 分布于東北、浙江各水系及廣東的北江水系。
鯉 科(三) 39似刺鳊[魚句] 鯉科 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 (金鰭鯉、羅紅) 頭后背部明顯隆起,背鰭位于體的前半部。頭長小于體高。吻長小于眼后頭長。須1對。背鰭具有粗壯而光滑的硬刺,長度大于頭長。 生活在江湖中、下層。主食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5~6月產(chǎn)卵。中型魚類,個體不大,最大達1.5市斤。 分布于長江中下游。
40似[魚骨] 鯉科 Belligobio nummlfer (Boulenger) 外形和口的構(gòu)造與長吻鰓極相似,主要區(qū)別點為背鰭無硬刺。雄魚臀鰭延長。未端可達到或超過尾鰭基部。 小型魚類,常見個體體長約120毫米。分布于長江水系。
41麥穗魚 鯉科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羅漢魚、麻嫩子) 頭尖,略平扁。日上位。無須。背鰭無硬刺。生殖時期雄魚體色深黑,吻部、頰部出現(xiàn)珠星。 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常見的小型魚類。生活在淺水區(qū)。雜食,主食浮游動物。產(chǎn)卵期4~6月。卵橢圓形,具粘葉.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殼等物體上,孵化期雄魚有守擴的習(xí)性。
42長麥穗魚 鯉科 Pseudorasbora elongata Wu 頭部細長,頭高幾與頭寬相等。吻端尖細,平扁。口上位,無須。背鰭無硬刺。體側(cè)具有1條較寬的黑色縱紋。 為一種種稀有的小型魚類。分布于漓江、富春江等水系。
43華[魚泉] 鯉科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花石鯽、山鯉子) 體粗短,口小,呈馬蹄形。下頜前緣具發(fā)達的角質(zhì)。須l對,細小。側(cè)線鱗40~41。體側(cè)有4條垂直的寬黑斑。生殖季節(jié)雄魚頭部出現(xiàn)珠星,體色濃黑。雌魚具短的產(chǎn)卵管。 為江河、湖泊中常見的小型魚類,最大體長不到200毫米。多棲息于水體中下層。食底棲無脊椎動物、著生藻類及植物碎屑。4~5月間產(chǎn)卵。 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44小[魚泉] 鯉科 Sarcocheilichys parvus Nichols 口小,下位,呈馬蹄形。下頜有角質(zhì)邊緣。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須。側(cè)線鱗35~36。體側(cè)有一黑色縱紋。生殖手節(jié)雄魚吻部具珠星,雌色產(chǎn)卵管稍延長。 中下層魚類,喜生活在水質(zhì)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魚體長50毫米達性成熟。 繁殖季節(jié)約在4月。為鯨類中最小的一種。 分布大長江以南各水系。
45 江西[魚泉] 鯉科 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1s (五色魚、火燒魚) 體較長,口下位,呈馬蹄形。下頜角質(zhì)較發(fā)達。具短須1對。胸、腹部鱗片顯著變小或隱埋皮下。側(cè)線鱗42~44。體側(cè)具不規(guī)則黑斑。生殖季節(jié)雄魚體色鮮艷,頭部出現(xiàn)珠星,雌魚延伸出產(chǎn)卵管。 個體不入,一般常見體長為80~150毫米。分布于長江以內(nèi)各水系。
鯉 科(四) 46川西黑鰭[魚泉] 鯉科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 (Sauvage) 頭長小于體高??谛?,弧形,亞下位。下唇側(cè)葉前伸不達下頜前緣。下頜具角質(zhì)邊緣。無須。側(cè)線鱗38~39。背鰭起點至吻端與個尾蛤基的距離相等。肛門位置近臀鰭。在生殖期間雄魚吻部出現(xiàn)珠星,體色鮮艷。 小型魚類,數(shù)量不多。分布于長江下游。
47黑鰭[魚泉] 鯉科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花腰、花玉穗) 口小,弧形。下頜角質(zhì)層薄。下唇側(cè)葉前伸幾達下頜前緣,無須。側(cè)線鱗38~40。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肛門位于腹鰭與臀鰭之間。生殖期間雄魚體色鮮艷,雌色產(chǎn)卵管延長。 為江河、湖泊中常見的小型魚類。分布十黃河以南各水系。
48短須頜須[魚句] 鯉科 Gnathopogon imberbis(Sauvage et Dabry) 吻鈍圓。口端位。唇細狹。眼徑小于吻長。須一對,極短。側(cè)線鱗39~40。背鰭起點距吻端與至尾鰭基相等。肛門緊靠臀鰭起點,尾柄粗短。 小型魚類,多生活于山澗溪流。分布于長江水系。
49銀色頜須[魚句] 鯉科 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 (亮殼、亮幌子) 口亞下位。唇簡單。須1對,其長度與眼徑相等。眼徑等于吻長。側(cè)線鱗38~42。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肛門位于腹鰭基與臀鰭起點之間的后1/3處。 為常見小型魚類,棲息于水體中、下層生殖季節(jié)在5月。主要食物為水生昆蟲、藻類和水生植物。分布于黃河以南各水系。
50西湖頜須[魚句] 鯉科 Gnathopogon sihuensis (Chu) 口近端位,上頜稍長。唇簡單。須1對,極微小。吻長稍大于眼徑。側(cè)線鱗35~36。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肛門位于腹鰭與臀鰭起點之間的后1/3處。尾柄較細長。 小型魚類,通常體長不及100毫米。分布于長江水系。
51銅魚 鯉科 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 (金鰍、水密子) 體前段圓筒狀,后段側(cè)扁。頭錐形,吻尖,口狹小,下位,呈馬蹄形。眼小于鼻孔。須1對,較長。胸鰭短,未端下達腹鰭。 棲息于江河流水環(huán)境,為下層魚類。喜集群,在深潭或深水河槽越冬。4~5月間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產(chǎn)漂流性卵。雜食,主食淡水殼菜等軟體動物。肉鮮嫩,富含脂肪,是長江上游重要經(jīng)濟魚類。 分布于長江水系的于支流和通江湖泊,黃河水系也有分布。
52圓口銅魚 鯉科 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 (方頭水密子 肥沱) 體形似銅魚,頭后背部顯著隆起。吻較寬圓??趯?,呈弧形。眼徑小于鼻孔。須1對,粗長,向后伸至胸鰭基部。胸鰭長,后伸遠超過腹鰭起點。 下層魚類,棲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巖礁的深潭中活動。產(chǎn)卵期從4月下旬到7月上旬。產(chǎn)漂流性卵。雜食,食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植物碎片等。富含脂肪,肉質(zhì)鮮美。最大個體可達7~8市斤,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分布于長江上游干支流。
53吻[魚句] 鯉科 Rhinogobio typus Bleeker (秋子、長鼻白楊魚) 體細長。頭大,吻肉質(zhì),很突出??诔噬罨⌒?。須1對,眼大。鰓耙10~14。 棲息于泥沙底的江河下層。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最大個體可長達440毫米。 分布于長江和閩江水系。
54四同吻[魚句] 鯉科 Rhinogobio cylindricus Gunther (尖腦殼) 體長。頭長于體高。吻突出??诔噬罨⌒巍Q凵孕?,須1對。鰓耙8~9。 棲息于江河的底層。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個體不大,一般在半斤以下。 分布于長江水系。
鯉 科(五) 55長鰭吻[魚句] 鯉科 Rhinogobio ventralis Sauvage et Dabry (土耗兒、洋魚) 頭長小于體高??诔噬罨⌒巍m?/font>1對。鰓耙17~21。背鰭最長鰭條顯著大于頭長。胸鰭未端到達或超過腹鰭起點。
在江河的底層生活,主食水生昆蟲。個體不大,數(shù)量較少。
分布于長江下游。
56似[魚句] 鯉科 Pseudogobio vaillanti vaillanti (sauvage) (馬頭魚) 頭大,吻扁,唇厚。下唇為3葉,中葉橢圓形,具發(fā)達的乳突;后緣游離。須1對,約等于眼徑。腹部在胸鰭基之前裸露。 小型魚類,生活于江河下層。分布于黃河以南各水系。
57棒花魚 鯉科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爬虎魚、沙錘) 體粗壯。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皺不顯著;下唇側(cè)葉光滑。側(cè)線鱗35~39。生殖時期雄魚胸鰭及頭部均有珠星;各鰭延長。 小型魚類,生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主食無脊椎動物。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為巢,產(chǎn)卵其中,雄魚有筑巢和護巢的習(xí)性。 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58鈍吻棒花魚 鯉科 Abbottina obtusirostris (Wu et Wang) (棒花魚) 體粗短。吻短鈍,鼻孔前方凹陷。上唇具乳突,下唇兩側(cè)葉有小乳突。上下頒具角質(zhì)邊緣。須1對。側(cè)線鱗35~36。在生殖期間雄魚體色濃黑,胸鰭不分枝鰭條變川,并具珠星。 為小型底層魚類。分布于長江上游。
59小口棒花魚 鯉科 Abbottina guentheri Banarescu 體纖小,尾柄細長。頭切、吻略尖,口小,上唇無褶皺,下唇不發(fā)達,中央具一對圓形肉突,上布細小顆粒突起。須一對,粗短。側(cè)線鱗36~38。 為小型底層魚類。分布于長江上游。
60洞庭棒花魚 鯉科 Abbottina tungtingensis (Nichols) 體較細,吻背面無明顯凹陷。唇發(fā)達,密布小乳突,下唇兩側(cè)葉發(fā)盲。上下頜具角質(zhì)邊緣。須1對。側(cè)線鱗38~39。 底層小型魚類,數(shù)量較少。分布于洞庭湖和沅水系。
61建德棒花魚 鯉科 Abbottina tafangensis (Wang) 體較粗壯,尾柄較高。唇發(fā)達,具乳突,上唇乳突尖形;上、下頜均具角質(zhì)邊緣。須1對。側(cè)線鱗33~34。背鰭條特別延長。胸鰭未端幾達腹鰭起點。 為底層小型魚類,數(shù)量不多。分布于富春江水系。
62長須片唇[魚句] 鯉科 Platysmacheilus longibarbatus Lo,Yao et Chen 體前部渾圓,后鄰稍側(cè)扁??谙挛?。上下頜均具角質(zhì)邊緣。上唇具褶皺,邊緣有細缺刻;下唇連成一片,具乳突,后緣游離,分裂成流蘇狀,中央有深缺刻。須1對,較長。胸腹部裸露。 生活在流水中的小型魚類,底棲;數(shù)量甚少。分布于長江水系。
63長蛇[魚句] 鯉科 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 (豬尾巴、麻條魚) 體較長,頭小,腹面平坦,尾柄細長。唇厚,具小乳突。須1對。側(cè)線鱗57~61.胸部具鱗。背鰭位于體的前半部。 底層魚類。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棲動物。為同屬中個體最大的一種,常見體.長約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分布廣,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水系均產(chǎn)。
64蛇[魚句] 鯉科 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 (船釘子、白楊魚) 頭較長,吻部在鼻孔前下凹。吻長大于眼后頭長。唇發(fā)達,具顯著小乳突,下唇后緣游離。須1對。側(cè)線鱗47~49。胸部裸露。 小型魚類,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底層、食底棲無脊椎動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體較肥壯,數(shù)量較多。 分布廣,全國主要水系均產(chǎn)。
鯉 科(六) 65光唇蛇[魚句] 鯉科 J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 (釘公于) 體較短小,吻長小于眼后頭長,眼徑與眼間距相等。唇簡單,無乳突,須1對。側(cè)線鱗40~44。胸部裸露。 小型魚類,棲息于河流下層,數(shù)量少。分布于長江水系。
66湘江鰍[魚句] 鯉科 Saurogobio xiangjiangensis Tang 頭較大,體細長。體長為尾柄高的22倍以上。唇厚,具乳突;下唇中部有一大的肉質(zhì)突。側(cè)線鱗52~53。胸部裸露。 生活在江河底層的小型魚類。產(chǎn)于湘江上游。
67短身鰍[魚它] 鯉科 Gobiobotia (Progobiob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體較短,尾柄細。須4對,第1對頤須起點同口角須起點相平列。側(cè)線鱗38~40;側(cè)線上鱗6片。腹鰭之前的胸腹部裸露。 營底棲中活,硒息于底質(zhì)為沙合的江河流水環(huán)境,食無脊椎動物。個體小,數(shù)量不多。分布于長江上游。
68宜昌鰍[魚它] 鯉科 Gobiobotia (Gobiobotia) ichangensis Fang (叉婆子、沙胡子、石虎魚) 體稍長。須4對,第1對頤須起點位于口角須起點之前(見左上圖)。側(cè)線上鱗5~6片,體側(cè)6半部的鱗片皆具棱脊。腹鰭基部之前的胸腹鄰裸露。胸鰭第2根鰭條呈絲狀延長,到達或超過腹鰭起點。 小型魚類,棲息于江河的沙石底上,食無脊動物。分布于長江水系。
69異螺鰍[魚它] 鯉科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Tchang (燕尾條、叉婆于) 體前部圓筒形,尾部側(cè)扁。頭寬大,眼極小,眼徑小于鼻孔徑。須4對,第1對頤須起點同口角須起點相平列。鱗片細小,側(cè)線上鱗9~11片。腹面自頰部至臀鰭裸露。 尾鰭深分叉。 小型底層魚類。生活于江河的流水環(huán)境中,上食無脊椎動物。分布于長江上游。
70裸體鰍[魚它] 鯉科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nudicorpa Huang et Zhang 體完全裸露。側(cè)線完全。須僅3對,細小,口角須未端達眼前緣下方;頤須2對。尾鰭深叉。 生活于山溪小河底層的小型魚類,常見體長為60~100毫米。數(shù)最極少。產(chǎn)于岷江水系。
71青魚 鯉科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青鯇、螺螄青) 體長筒形,吻較尖。下咽齒1行,4枚,臼齒狀。 棲息于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層。主食軟體動物。為人型經(jīng)濟魚類,生長迅速,3年魚可長至7~8市斤。最大可達140市斤。4~5齡成熟,繁殖期5~7月,在江河中產(chǎn)漂浮性卵,膜徑5~6毫米。生殖季節(jié)雄魚頭部具白色顆粒狀珠星,胸鰭上有呈帶狀的密集珠星。 為我國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并且是主要的養(yǎng)殖對象之一。以江、浙兩省養(yǎng)殖青魚最為有名。肉質(zhì)優(yōu)良,膽可人藥。 分布廣泛,以長江中下游出產(chǎn)較冬。
72草魚 鯉科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草鯇,白鯇) 體形與青魚相仿,吻略鈍,下咽齒2行,呈梳形。 棲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層。為草食性魚夾。3~4齡成熟,4~7月繁殖,產(chǎn)漂流性卵.膜徑5毫米左右。生殖季節(jié)成熟親魚胸鰭條上出現(xiàn)珠星。 大型經(jīng)濟魚類,最重達70市斤,生長迅速,3年魚可達近10市斤。肉質(zhì)佳,產(chǎn)量高,為我國優(yōu)良的飼養(yǎng)魚類。 分布廣,自華南至東北部產(chǎn)此魚。
鯉 科(七) 73 [魚宗] 鯉科 Luciobrama macrocephalalus(Lacepede) (尖頭[魚感]、馬頭[魚宗]、鴨嘴[魚宗]) 體長、頭下,吻長平扁,口上位,鱗片細小.背鰭位于體的后半部。大型兇猛性魚類,生活在水的中、下層,以魚為食。在魚苗階段即吞食其他種的魚苗。產(chǎn)卵期4~7月,在江河急流處產(chǎn)漂流性卵。生長快,1齡魚可長至2市斤,最大重達100市斤以上。 分布于長江以南各水系。
74[魚感] 鯉科 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竿魚、大口[魚感]) 體修長,頭錐形,吻部尖。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zhì)凸起,與上頜的凹陷相嵌合。鱗細小。背鰭起點位于腹鰭之后上方。 大型兇猛性魚類,游動迅速,常在敞水區(qū)域追捕鰱、鳙、[魚白]類等魚為食。體重30斤的[魚感]魚,能吞食8~9市斤重的鯉魚。從魚苗開始就吞食其他魚苗,在長江生殖季節(jié)為4~6月,產(chǎn)漂流性卵。 個體大,最大重達100余市斤。生長迅速;2齡魚體重約7市斤。天然產(chǎn)量高,本身具有經(jīng)濟價值,但因大量吞食其他經(jīng)濟魚類,被視為害魚,在放養(yǎng)水面內(nèi)須注意清除。 分布很廣,全面各主要水系均產(chǎn)。
75[魚管] 鯉科 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 (刁子、刁桿、麥桿刁) 體呈長圓筒形,頭小而尖,口小。鱗片中等大小,尾鰭未端尖,分叉深。 有江湖洄游習(xí)性,4~6月在江河流水中產(chǎn)漂流性卵,7~9月進入湖泊肥育。食物以水生昆蟲、枝角類為主,也食小蝦。為中型經(jīng)濟魚類,最大可長至20余市斤,肉質(zhì)優(yōu)良。 分布了長江以南各水體。
76赤眼蹲 鯉科 SquafIObarb 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紅眼魚、紅眼棒、野草魚) 外形似草魚。具2對汲短小的須。眼上個部為紅色,體側(cè)及背部鱗片的基部具黑斑。 喜棲息于靜水或緩流的中下層,繁殖期在長江水系為6~7月,在江河中產(chǎn)漂流性卵。主食水草。生長較慢,3齡魚體重還不到1市斤。體中等大,最大可長到4~5市斤。 分布較廣,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各主要水系均產(chǎn)。
77 似鮫 鯉科 Toxabramis wwinhonis Gunther (薄餐) 體極扁薄。腹棱明顯,自頰部直到肛門。側(cè)線在胸鰭上方急劇向下彎折。背鰭硬刺后緣具鋸齒。 小型魚型,中、上層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產(chǎn)卵,卵漂流性。分布于長江,黃河等水系。
78餐 鯉科 Hemicculter Leuciclus (Basilewaky) (白條、餐子) 體長,扁薄,腹棱自胸鰭基部至肛門鰓耙15~18。側(cè)線在胸鰭上方向下急劇彎折,側(cè)線鱗48~57。背鰭具有光滑的硬刺。 行動迅速,常成群游大于淺水區(qū)上層。雜食,主食無脊椎動物。在長江,5~6月產(chǎn)卵,產(chǎn)卵時有逆水跳灘習(xí)性。分批產(chǎn)卵。粘附于水草或礫石上。 小型魚類,一般體.長l00至140毫米。最長達240毫米。數(shù)量較多,具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79油餐 鯉科 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 warpachowsky (油[魚參]、白條、鱔子) 體長,扁薄。腹棱自胸鰭基部直至肛門。鰓耙18~24。側(cè)線在胸鰭基部上徐緩向下彎折,側(cè)線鱗40~48。背鰭具光滑硬刺。 小型魚類,喜集群,行動迅速,常在淺水區(qū)覓食。雜食,主食水生昆蟲和浮游動物。雌魚體長80毫米左右性成熟。5~6月產(chǎn)卵,產(chǎn)卵時親魚集群于流水表面溯游,并有跳躍現(xiàn)象,卵為漂流性。 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80長春鳊 鯉科 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鳊魚、長身鳊、草鳊、油鳊) 體側(cè)扁,呈菱形。腹棱明顯,自胸鰭直至肛門背鰭刺粗壯而光滑。臀鰭條3,28~34。 生活于水體的中上層。草食性。生殖季節(jié)4~8月,以6~7月最盛。在流水中產(chǎn)漂流性卵。生長較慢,常見體重為1市斤左右,最重可達4市斤。肉味鮮美,是一種名貴的經(jīng)濟魚類。可作為飼養(yǎng)對象。 分布魚全國各主要水系。
鯉 科(八) 81 紅鰭[魚白] 鯉科 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l (短尾[魚白]、黃掌皮) 體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谏衔?,下顱上翹。背鰭具粗壯的硬刺。生殖期間雄魚頭部出現(xiàn)珠星。 棲息于湖泊水草茂盛處或江河緩流區(qū),幼魚喜集群在淺水區(qū)覓食。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魚,亦食無脊椎動物。產(chǎn)卵期5~7月,在靜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 小型魚類,常見體長100~200毫米,最長達300毫米。分布極廣,全國主要水系均產(chǎn)。
82銀飄魚 鯉科 Pseudoleubuca Sinensis Bleeker (馬連刀、藍刀皮、薄餐) 體極扁薄。腹棱自頰部直至肛門。鰓耙12~16。側(cè)線在胸鰭上方陡然向下彎折,側(cè)線鱗62~74。背鰭無硬刺,位于腹鰭之后。上方。臀鰭條3,20~26。 喜集群于淺水區(qū)的水面游動,行動迅速,飄忽不定,故有“飄魚”之稱。雜食性,食昆蟲、蝦、高等植物碎屑。產(chǎn)卵期在5~6月,繁殖力強,數(shù)量較多。 小型魚類,一般體長為100~200毫米,最長可達260毫米。分布廣,從華南到華北均產(chǎn)。
83寡鱗飄魚 鯉科 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 (藍片子) 體形似銀飄魚。腹棱自胸鰭基部直達肛門。鰓耙9~13。側(cè)線在胸鰭上方緩慢下彎,側(cè)線鱗46~55。背鰭無硬刺,位于腹鰭之后上方。臀鰭條3,17~21。 小型魚類。雜食。5~6月在江河中產(chǎn)漂流性卵。在江河較湖泊為多。分布于黃河,長江等水系。
84三角魴 鯉科 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三角編、烏鳊) 體高,側(cè)扁,呈菱形,頭小。腹棱自腹鰭至肛門。上下頜角質(zhì)發(fā)達。背鰭硬刺較長,長度大于頭長。尾柄氏與高相等。鰾3室,前室最大。 生活于水體中、下層,尤喜棲息在多巖石的區(qū)域。雜食,主食水生植物和淡水殼菜。3齡成熟,體重2市斤左右。生殖季節(jié)4~6月,在江河流水中產(chǎn)卵,卵粘附于礫石上。生長較快,個體較大,最大可長到10市斤左右。肉味鮮美,富含脂肪,為上等食用魚。浙江杭州一帶有捕撈幼魚用于池塘飼養(yǎng)的習(xí)慣。 分布廣,全國各主要水系均產(chǎn)。
85團頭魴 鯉科 Megalobrama amblvcephaia Yih (團頭魴) 體高,側(cè)扁。腹棱自腹鰭至肛門。上下頜角質(zhì)較薄。背鰭刺較短,其長度不及頭長。尾柄高大于長鰾3中,中室最大。生殖季節(jié)雌雄體。上均具珠星,雄魚第1根胸鰭條肥厚,略呈波浪形彎曲。 適應(yīng)于靜水環(huán)境,通常在湖泊水草叢生的區(qū)域棲息。草食性。雌魚2齡成熟,體重1市斤左右。產(chǎn)卵期5~6月,產(chǎn)卵場一般具一定流水,靜水中也能繁殖卵附著在水草或其他物體上。 中型魚類,最大達6市斤。生長較快,肉味腴美。含肉量多,深受群眾歡迎,是一種優(yōu)良的養(yǎng)殖魚。自古聞名的武昌魚,乃泛指魴和鳊而言,但目前普遍飼養(yǎng)的武昌魚,主要是團頭魴。原產(chǎn)于長江中游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產(chǎn)為最著。
86 長體魴 鯉科 Megalobrama elongata Huang et Zhang 體比魴屬其他種為低。眼徑小于吻長,頭長為眼徑的4.3~4.6倍。側(cè)線鱗56~61。背鰭最后一枚硬刺和最長分枝鰭條均短于頭長。 此魚發(fā)現(xiàn)于長江上游。
87四川華編 鯉科 Sinibrama changi Chang 體較高,側(cè)扁。鰓耙9。側(cè)線鱗52~54。背鰭硬刺粗短,最長分枝鰭條顯著小于頭長。背鰭起點位于腹鰭起點的后上方。臀鰭條3,18。 個體不大,常見體長60~120毫米。分布于長江上游。
88蒙古紅[魚白] 鯉科 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 頭稍尖,口向上傾斜。側(cè)線鱗73~79。背鰭具光滑硬刺。臀鰭條3,18~22。生殖季節(jié)雄魚頭部及胸鰭布有珠星。 中上層魚類,生活于水流緩慢的河灣、湖泊。性兇猛,捕食小魚和蝦,1.5市斤重的個體可吞食4寸左右的鰱、鳙魚種。5~7月在流水中產(chǎn)卵。卵粘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上。中型魚類,最大達6市斤,常見者為0.5~1.5市斤。天然產(chǎn)量較大,漁業(yè)上有一定地位。 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89翹嘴紅[魚白] 鯉科 Erythroculter ilisaeformis(Bleeker) (翹殼、翹嘴巴) 體氏,側(cè)扁,頭背面平直??谏衔唬骂M堅厚,上翹,豎于口前。眼大。鱗小,側(cè)線鱗80~93。背鰭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臀鰭條3,21~25. 生活在敞水區(qū)的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體重1市斤的個體能吞食4寸左右的鰱、鳙魚種。6~7月產(chǎn)卵.產(chǎn)卵場多在近岸水區(qū),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生長迅速,體型較大,最大者重達20~30市斤,常見為4~5市斤。天然水體漁獲物中占比重較大。 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