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存在中,自我以自由,存在于本我之上;在自由之外,存在著崇高,是否應(yīng)該對應(yīng)著什么?意識以背反于物質(zhì),存在于生命實現(xiàn)中;背反于自然本我,成為自由自我;在自由之外,存在著意識的崇高,意味著的就是超我。超我,并不背反于自我,卻成為自我的引導(dǎo)。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一種自我向往,卻可能是本我的約束。超我,更是另一個自我,而不是自我的背反。超我所具有的,是自由之外的自由,即使那還處于意識中,并不能實現(xiàn)。然而,那種對于崇高的向往,卻在意識空間中,成為心靈的自由。這是屬于意識自己的自由,它由超我在自我意識中,確定為自我自由的方向。
弗洛伊德認為的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來自兒童早期經(jīng)驗,由獎賞和懲罰模式的內(nèi)化確立。其中包含著父母、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以類似道德的規(guī)范,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在人格結(jié)構(gòu)中,超我代表理想的部分,其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超我與本我一樣是非現(xiàn)實的,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則。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為,使其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當自我控制取代了外在價值觀或道德規(guī)范時,超我就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它將包括基于懲罰的自我約束,也將包括基于獎賞的自我理想。
[separator]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jié)構(gòu)中,本我、自我、超我具有各自的原則和功能。本我以快樂為原則,滿足生存的基本欲望和沖動,實現(xiàn)生命的存在;自我以現(xiàn)實為原則,合理滿足本我的快樂,進行現(xiàn)實的選擇;超我以道德為原則,控制自己的行為,追求理想的完美。這里描述的,并不完全是弗洛伊德的意思,它經(jīng)過了不同的我的轉(zhuǎn)述。不同的人會基于自己,對了解的,進行基于自己理解的描述。盡管文字包括翻譯的失真,會比肢體語言少得多,卻同樣無法完全復(fù)制。因此,試著去了解意識的內(nèi)在,要比字面的意思,更接近真實。在弗洛伊德的歸納中,本我的欲望、自我的現(xiàn)實、超我的道德,都側(cè)重于外在。這是因為外在的表現(xiàn),可以由感覺直接形成意識??墒?,這也同樣會固囿意識,把我的表現(xiàn)當作我的意識本身。這樣,所能了解的我,更多是結(jié)構(gòu)性的,功能性的,目的性的,而不是作為意識的我。
在這里,我們把所有外在的影響,歸結(jié)為世界;而把所有關(guān)于我的存在,歸結(jié)為意識。因此,簡單地結(jié)構(gòu)就是,我存在著本我、自我、超我三個不同形態(tài),還有相關(guān)的一個外在世界。包括父母等的價值觀,以及道德規(guī)范,都作為外在世界來處理。它們并不屬于我的結(jié)構(gòu),而只能影響有意識的自我。原始的本我,是意識存在本身的生命,這意味著本我只為生存與繁衍;在本我存在之上,自我是意識自身的存在,這意味著自我為著意識的自由。意識自由的實現(xiàn),無法自然和諧于外在,尤其是作為人之間的關(guān)系,必然接觸外在世界。本我,存在于自然之中,它不存在任何不自然的情形;不自然的恰恰是自我,它將選擇本我的本能,而不是幫助本我。這是人類有意識,對自然無意識的選擇,無法倒置。自我與本我,是我結(jié)構(gòu)中的關(guān)系,除此之外,自我的自由還將進入外在的世界中。不同的自我之間,選擇將基于自由而不同,這使自我不得不進行本我之外的選擇。尤其是在涉及到我的生存與自由時,自我不得不控制自由的外在實現(xiàn)。自由與控制的矛盾,形成了自我的另一個形態(tài),那就是超我。超我,仍然是自我,卻不得不仔細觀察自己,防止自我的自由卻成為自由(甚至是自我)的失去。為了合理化這樣的超我的存在,它被賦予價值觀、道德、理想等崇高的屬性。這樣的屬性,其實只有在崇高是沿著自由的方向時,才能成為美的要素。同樣,超我也只有為著自由時,才具有追求完美的意義。
以上的分析,是以自我意識的視角,進行自我分析的結(jié)果。它的視角,正是基于超我的存在,卻不是超我本身。超我,更象是一面鏡子,它讓有意識的自我可以把自己作為意識的對象。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具有自我意識的自我,界定為超我。不過,自我其實只有一個,它在觀察世界時,是有意識的;在觀察自己時,有意識將成為自我意識。之所以要把超我,限定在自我之內(nèi),是因為自我是意識自由的唯一主體,也是有意識的唯一基點。本我,已經(jīng)在自我中,作為自由的選項存在著;超我,也存在于自我中,作為自我意識的視角。以人格而論,這樣三位一體的結(jié)構(gòu),可以有效防止可能的精神分裂。超我,以另一個自我而存在,也意味著它將可以擁有自由的意義。這不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也不是無意識的本我可以擁有的意義。
超我,具有的崇高性,會形成神的映射。比如佛的超越,會以信仰的形式,傳遞到自我意識中。這是自我的自由,可能進入的區(qū)域。只是,作為覺者的佛,是以忘我的方式,回歸意識虛無的。這并不是生者之路,沒有人可以在生時,進入虛無,而只能無限接近。然而,這畢竟是一種選擇,而且很多人已經(jīng)遁入空門。如若這是自我意識的選擇,同樣也在實現(xiàn)自我的自由??墒?,并非如此,因為對于意識來說,人類還并不了解,又如何進行自我意識的選擇?
對于自由而言,超我,應(yīng)該是一種自我超然獨立的狀態(tài)。那樣,自我才可以明晰自己的存在,并了解自己。當自我無法獨立時,就只能附加于本我之上,而且會破壞本我的自然。超我,以不同的視角,恰好可以分離這樣的附加。對于人來說,也可以選擇自我的生活,減少陷入動物人狀態(tài)的可能。然而,超我并不如它的概念,具有超越自我的意志。反而,在超越自我的同時,有可能進入忘我的狀態(tài)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