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和眾多文博愛好者一道參觀了本地的省博。
這是第三次參觀湖北省博物館了。讀中學(xué)時跟學(xué)校參觀過一次,年代久遠,連看了些什么都記不清了,只記下了博物館的地理方位,再去不會迷路罷了。第二次是1980年前后,是為了觀看轟動全國的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那次看到了舉世聞名的編鐘,聽了它的演奏,也對那些粗大的外槨材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為了盡可能從容地參觀,我推掉了今天上午的約會。乘車1個多小時,從漢口趕到武昌東湖路已經(jīng)是10點多鐘了。博物館門口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正排隊等候進入,其中大多數(shù)是中外學(xué)生。武昌是武漢的大學(xué)區(qū),其中有不少外籍學(xué)生。博物館地址沒變,館舍卻已經(jīng)重建過,比以前的豪華多了。只是感覺沒有那么多樹蔭,滿地水泥。
今天參觀的兩個專題展,分別布置在博物館的兩廂,中間的主樓不知為什么沒有開放。詢問坐在展廳大門的工作人員,她回答說正在裝修,要到9月份才開放。談了談對湖北地區(qū)歷史文物的看法,這位工作人員就一定要我留個言、提提意見。我就把剛剛談到的想法寫下:“在省博沒有看到本地的通史展,是個遺憾!”
在交談中,我對比了前不久在蘭州和拉薩參觀當(dāng)?shù)厥。▍^(qū))級博物館看到的情況。在整個湖北地區(qū)的人類文明史上,楚及曾國以來的歷史只不過是較晚近的一半。本省出土的石器時代以來文物和史料記載的歷史是那么的絢麗多彩、燦爛輝煌!地處長江中游的鄂省在長江文明乃至整個中華文明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與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是很不相稱的。
所參觀的兩個展覽分別是《楚文化展》和《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前者當(dāng)然是我的重點。不過,再次參觀曾侯乙墓的文物,也有不少新的收獲。半琮是第一次親見;鳥喙形器連講解員都說“尚不知其用途”。遇到講解員就跟著聽,漏掉的重要展品回頭再看。就這么反反復(fù)復(fù),全部看完已經(jīng)是下午三點。到商品部選了一本書《長江中游先秦考古學(xué)文化》。
湖北省博物館的館藏中,一級文物400余件,主要有: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zhì)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皮鼓形銅鼓。越王勾踐劍[戰(zhàn)國時期],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吳王夫差矛[戰(zhàn)國時期],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全長29.5厘米?;坑袃尚?span>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曾侯乙編鐘[戰(zhàn)國時期],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曾侯乙編磬[戰(zhàn)國時期],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青銅樽盤[戰(zhàn)國時期],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制成。青銅鹿角立鶴[戰(zhàn)國時期],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展示的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發(fā)掘的戰(zhàn)國早期曾國國君乙墓出土的精華文物。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種文物萬余件。其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nèi)外。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 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lián)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系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克的特大金盞;制作方式與風(fēng)格迥異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鐘,更是無價之寶。音域?qū)拸V,音色優(yōu)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跡。部分圖片:
老館
新館[電腦效果圖]
勾踐劍 夫差矛
編鐘
座架
錯金銀鐵帶鉤
車馬坑——戰(zhàn)爭想象圖
登峰造極的銅樽盤
鼓座
銅斧
鐵釜
虎座飛鳥
鳥人
鎮(zhèn)墓獸
銅礦簡介
天文歷法
楚國的商業(yè)
楚文化展的正廳
參觀的外籍女生
所購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