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幸福 所謂愛由心生,當你感覺你愛誰時,那是因為你把她放在眼前。 一天,一個信徒請教禪師:“我是個有家室的人了,但現(xiàn)在卻瘋狂地愛上了另一個女人,我該怎么辦呢?”禪師說:“你能確定她才是你生命中最愛的女人嗎?”信徒回答:“是的,她給我的感覺太美妙了,她真的很優(yōu)秀。” 禪師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對信徒說:“你現(xiàn)在看面前香爐里的三根蠟燭,哪根最亮。”信徒說:“亮度都一樣呀,怎么能看出哪根最亮。”禪師又接著說:“你現(xiàn)在拿一根蠟燭,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哪根最亮。”信徒嘗試后說:“當然是放在眼前的這根最亮了。”禪師說:“你現(xiàn)在把它放回原處,再仔細看看三根蠟爐,哪根最亮。”信徒說:“放問原處后,亮度都一樣,根本看不出哪根最亮。”禪師笑了笑說:“的確如此呀。”信徒一臉茫然,“還望師傅指教。”信徒說。“其實你看到的這三根蠟燭,就好比是你生命中遇到的女人。當你把它放在眼前,用心看時,便覺得它最亮,一旦放回原處卻找不到一點亮的感覺。所謂愛由心生,當你感覺你愛誰時,那是因為你把她放在眼前。其實這種愛,只是鏡花水月,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禪師說。停頓了片刻,禪師又接著說:“婚姻生活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方的優(yōu)點,而夸大了對方的缺點。什么才是真正的愛?能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彼此包容,這才是真正的愛。它看似平淡,實則深沉,是值得一生珍惜的情感。”信徒聽了,眼前忽然浮現(xiàn)出妻子為了讓自己安心工作,而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為了讓自己冬日溫暖,而苦苦學習織毛衣的經歷……信徒的心一下子醒悟了,他拜謝了禪師,直奔回家中。 人的心總是因一時的迷茫,而走錯了方向,因一時的孤單、寂寞而找錯了歸宿。其實,永遠為你敞開大門的地方是家,永遠為你默默奉獻的是家中的愛人。家才是我們的避風港,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家才是我們一生值得用心呵護珍視之所在。文章來源:摘自《學會寬容 懂得珍惜》 勝利之道 為對手祝福,為對手祈禱,就是現(xiàn)代社會獨一無二的勝利之道。 從前,有一個青年在家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客棧。由于青年的精心經營及家人對他的支持,客棧的生意十分紅火。 不久之后,這家客棧的對面也開了一家客棧,似乎要和他們搶生意。新開的這家客棧規(guī)模很大,青年十分害怕它會擊垮自己的客棧,因此總是心存憂慮。青年的情緒被他的母親瞧在跟里,母親為此特地找他談話:“孩子,如果你對新開的那家客棧心存畏懼,你就會仇視它,仇恨便成了你真正的敵人。這樣下去,你肯定會輸。所以要想把競爭對手打敗,只有一個辦法。”青年忙問:“什么辦法?”他母親接著說道:“每天早晨站在自家客棧門前祝福自己的店生意興隆,然后轉過身去,也同樣地祝福對面的那家客棧,為對手誠心地祈禱。”青年氣憤地說:“那家客棧是我的敵人,我詛咒它還來不及,為什么還要祝福它、為它祈禱?”青年的母親微笑著回答道:“你的任何祝福都會變成福氣,回歸于你。你所給的任何詛咒也同樣會加諸己身,將你自己導向失敗。”青年聽從了母親的話。一段時間以后,和青年當初所擔心的相反:對面那家客棧關門了,他卻接手了那家客棧的經營,而且經營得比以前更好。 現(xiàn)代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若你懷著仇恨之心去看待自己的對手,你早晚會失敗;若你用寬容之心為對手祝福,你不僅會取得成功,而且會獲得一幫生意場上的朋友。因此,勝利之道無它,寬容、大度而已。 用心于現(xiàn)在 不要在事情無法挽回時,只會說后悔。事情還未到時,也不要妄想未來,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調心”,對什么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看,要能善解、包容。 我常說:“杯子不要看缺角,要看圓的部分。”但是曾有慈青問:“我把杯子打破了,怎么辦啊?還是可以善解得。打破了,就空了、沒了,我們可以從頭再開始;不要因為杯子歲了,讓心靈也碎了,因為物質是由“成住壞空”的。 每件東西都有“成”的時候,還有讓我們使用時“住”的形象;但是,物質的東西總是會“壞”,壞了就會“空”,所以有東西的時候,要用愛心去疼愛它;有了毛病,要用善解得心去包容它;萬一破掉了,要心懷感恩,感恩它曾經讓我們使用,這樣就好。 不要在事情無法挽回時,只會說后悔,不要常有這種過了之后的煩惱。 有些人很愛鉆牛角尖,有的一直在想過去的事,心里無法放下;有的卻一直追求未來,這樣都會損失現(xiàn)在??!什么事情都要好好把握現(xiàn)在,不要讓它出錯。 比如講話時,萬一說錯了,就要趕快說:“對不起”,然后就讓它過去;如果一直放在心里不能消化,這樣就不對。事情還未到時,也不要妄想未來,又迷失于現(xiàn)在。 過去的是雜念,不要經常放在心里;未來的是妄想,也不要想那么多,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人在這里,心就要在這里。這時候說話,心要用在說話;這時候再聽話,心里得用心聽話;這時候做事,心就用在做事,這樣就不會做錯、不會說錯、葉不會聽錯。人在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說、聽、做;假如事事都用用心的話,人生就不會錯。 寧靜 寧靜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態(tài)。當一個人身處逆境也能保持心中的澄澈,才是寧靜的真諦. 曾經有一位國王非常喜歡畫,一天他詔告天下,誰能畫出最能代表寧靜意境的畫,就給予重賞。于是全國的畫師們各個施展自己的才能,紛紛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進皇宮,請國王鑒賞。國王認真看了每一幅作品,有寂靜的山村,靜謐的黃昏,清幽的湖水…… 最后,國王卻選中一件烏云翻滾,閃電雷鳴,狂風大作,雷雨籠罩群山,一副地動天搖景象的作品。并給那位畫師以重賞。這使得許多大臣和畫師十分地不解,覺得此畫與國王要求要表現(xiàn)寧靜的意境沒什么關系。國王看出大臣和畫師們的疑惑,于是便讓他們每個人仔細看那幅畫。原來在雨幕中,在嶙峋山石的崖下有一個小縫隙,里面有一個鳥窩,一只小鳥正蹲在窩中,一副安詳閑適的樣子,好像外面翻天覆地般的閃電雷鳴,絲毫也沒有影響到它。 國王告訴大臣們說:“寧靜祥和,并非要到沒有噪音,沒有人生活的地方才能找得到。其實,寧靜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態(tài)。當一個人身處逆境也能保持心中的澄澈,才是寧靜的真諦呀!” 受益終生的一課 這前后一共也不到10分鐘的經歷,卻在我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讀研究生時,有一次上課之前幾分鐘,外面走進來一個女生,好像來找什么東西。進門后她環(huán)視了一下四周,在講臺上走了一圈,就走出去了。 二三分鐘后開始上課時,老師的第一句話是:“剛才進來一個人,大家都看見了吧?每一個人都簡單地用幾句話描述一下她給你的感覺和第一印象。” 一個人說:“她是一個年紀約20—25歲之間的女性,短發(fā),穿著深藍色的裙子。”另一個人說:“她是40多歲的中年人,中等長發(fā),穿的是黑褲子。”又一個人說“她給我留的印象是怒氣沖沖,好像很不愉快的樣子。”就這樣,全班學生一人一個說法,沒有兩個是完全一樣的,但誰都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時老師叫這位讓大家有爭議的女生再進來,學生們一個個都睜大眼睛把嘴閉上了…… 全班沒有一個人說完整了、描述全了,因為當時誰也沒有真正注意過她,全是在憑自己似是而非的印象強調自己的正確。 這前后一共也不到10分鐘的經歷,卻在我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我曾經也是那么固執(zhí)己見。 文章來源:報刊文摘 2006-11-20,原文題名“受益一生的一課 行動的力量 做每一件事,只要開始行動,就算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演講大師齊格勒提醒我們,世界上牽引力最大的火車頭停在鐵軌上,為了防滑,只需在它8個驅動輪前面塞一塊一英寸見方的木塊,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動彈。然而,一旦這個巨型火車頭開始啟動,小小的木塊就再也擋不住它了。當它時速達到100英里時,一堵5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墻也能輕而易舉地被它撞穿。 其實,人的威力也會變得巨大無比,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障礙也能被你輕松突破,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行動起來。不然,只知道浮想,如停在鐵軌上的火車頭,那就連一小塊木頭也無法推開。 文章來源:6月21日《老年日報》 心靈甘露 所說的對你并沒有一點用處,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單單記在腦袋中。 一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慈悲,卻可治愈一切病苦。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人們逃避家庭、城市、社會及自己的問題而逃至深山中去尋覓心內的平靜。既然是要尋覓“心內”的平靜,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尋得呢? 快樂只可以在心內尋得,并不在于你身處之地方。有人花費半生積蓄往外國的海灘度假,結果卻敗興而返;有些人卻可以在水災災區(qū)中劃艇作樂,玩?zhèn)€不亦樂乎。 有人遠走他方以尋覓內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縱然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假如你心中有了平和,你也就沒什么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如果心中沒有快樂,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遠不會找到樂土;心中若然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可以悠然自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二 我們的心影響著我們所見到的世界。擁有一顆快樂之心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內心充滿仇恨的人,見到的是一個令人憤怒的世界;心中滿是憂傷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 透過批評的眼睛看,世界充滿了有缺陷過失的人;透過傲慢的眼睛看,世界充滿了低賤愚癡的人;透過智慧的眼睛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每一個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學習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在不是獨處時則會管好自己的口。 自知為愚者的愚者并不愚蠢;自以為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xiàn)。 只要你仔細去看,即使一個醉漢或瘋子,都有一兩件東西值得你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窮兇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師。在碰上一個這樣的人時,你應該歡喜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 為什么我們會在與橫蠻的人相處時生氣呢?因為他的嗔心喚醒了我們本身之嗔恨。當你心中再無嗔心時,面對惡人并非什么受不了的事;事實上,你根本不再會覺得世上有任何惡人。 每個人都喜歡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對你說了句什么后就大發(fā)脾氣,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權付托給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個人都成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話,先去學懂主宰自己的心。 如果你為了人家的一句話就大發(fā)脾氣,或者是飄飄若仙,你的心其實是在跟著別人的話走。把自己的快樂托付在別人隨便的一句話上面,是很愚蠢的事。 視處處為難你的人為你發(fā)了狂的至親,不要生起忿恨,應該對他更加憐惜。 三 我從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為娛樂。我們的生命怎么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只是為了周末有點娛樂而已,你會有什么感想?我不認為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我不明白為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為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為你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動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動物需要飲食,你也需要飲食;動物會高興也會悲傷,你也會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些人說動物與人類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殺害,我從未聽過比這個更無稽的謊言。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為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四 在別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時,若能生出隨喜的心,你也就是參與了這一件善行。在別人做了傷害其他生命的事時,你的認同就等于你參與了這個惡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藥。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為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并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么用處。 虔誠的人會不惜走遍千山萬水去朝圣來討心目中的神明之歡心,他們卻不知道:幫助自己家門前的窮者與餓者可能會更令神明高興。如果神明是無處不在的話,他們必定就在這里,就在他們的家門外。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于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種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生命的本身并不艱苦;艱辛的感覺只來自你的對抗與不滿。 痛苦與疾病只是病征而不是病灶。先醫(yī)好你的心靈,它們便會自然痊愈。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于你的貪念、嗔恨、執(zhí)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yī)好你的心,否則病苦將永無休止。 五 正如一個武士需要對外在環(huán)境保持警覺來保家衛(wèi)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心念時時觀照來保護自己。 在你做壞事時,免不了東張西望,避免給別人看到。他人是否看到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會看到,而你不可能逃避自己的心。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zhí)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為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心是所有行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顆充滿仇恨及貪欲的心所引發(fā)出的言語、行為及念頭只會帶來痛苦;相反,一顆慈善的心所引導的身、語、意運作皆會帶來福樂。 你不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zhí)時,基本就等于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zhí)是將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zhí)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就在眼前。 風雨并不能損大石之分毫,惡言及攻擊也不能傷害一個“無我”的人。 一個“無我”的人,已經超越了嗔恨、愚癡、妒忌及執(zhí)妄的層面。他是一個享有真正快樂的人,因為世上的痛苦,不可能傷害一個“無我”的生命。 放下一點執(zhí)著,你便會有一點自在;放下多一點執(zhí)著,你會有多一點的自在;在完全放下時,你便會體驗到完完全全的歡喜自在。 六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zhàn)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zhàn)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 任何以仇恨作為動機的言行,永遠不可能成為化解仇恨的方法。 在一場紛爭中,不論是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一宗家庭糾紛或只是一場打架,永遠沒有對的一方,凡參與的都是錯的一份子。 解除核武器并不會達到和平。當人在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塊石頭也可以殺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達到和平。 由心開始,從心著手,凈化心靈,才是達到和平的唯一有效方法。 善心是唯一的和平之道。在沒有善心的時候,你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若連你都與自己過不去,哪有可能達致整個世界的和平呢? 在你完全放下嗔恨的一剎那,你眼中的世界就變得和平;當每個人都放下嗔恨的時候,整個世界就會變得和平。 內心與外在的世界并非兩回事。當每一個人心中都再無仇恨時,世界和平就自然地會展現(xiàn)在面前。 你不一定要成為英雄豪杰才能拯救這個充滿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對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變得祥和了。 七 要令這個世界變得美好,并不需要大聲弘揚什么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為慈與悲的化身。當心中洋溢慈悲時,你就象一盞明燈,照亮了周遭的人;當他們心中的慈悲之燈被燃著時,自然會再燃亮更多的生命! 慈悲心有點兒像感冒病——在你沾上它時,你周圍的人很難不受傳染。 在弘揚慈悲精神的時候,你不需要向別人灌輸什么教育;當你的心有了慈悲之時,他們自然會察覺到,他們心中的慈悲自然會被喚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說話。 當你是對的時候,你并不需要說什么;在你理虧的時候,不論你說什么也沒用! 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必要發(fā)脾氣;如果你是錯的那一方,你沒資格去發(fā)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來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屈,只因為你對這些言行介懷。 受到他人無理的迫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回應,則更加深了你的不幸。 仇恨并不能傷害到被恨的人,只會傷害到自己。 想想看:在發(fā)脾氣的時候,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不太好吧!那為什么把仇恨帶在身上呢?仇恨對你與別人都沒有用處,它是一件不論帶多短時間都嫌太笨重的包袱。 憎恨一個人是很費神的事。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人,何必為他費神呢?如果你喜歡這個人,又為何去憎恨他呢? 在他人做了令我們不快的事時,我們往往會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種報復似的。要去恨一個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傷害自己,卻不會影響到被恨的對象,那又有何意義呢? 為什么沒有人會對一塊石頭大吵大鬧呢?因為石頭的靜默令挑釁生事者無從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時,生事者遲早會失去興致而另去他方。 心如如不動,不理他人對你說什么或做什么,就像是安坐于有毒的刺藤叢中一樣:雖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碼不會給它刺傷自己。 謙卑并不等于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并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最不中聽的話,往往是對你最有幫助的指引。 八 對一個不明生與死的人來說,人生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 學習去思維生死——開始的時候這會令你不安,但當你克服了對它的恐懼時,思維生死只會使你的生命越來越燦爛豐盛。 提醒自己死亡隨時會來臨,就是策勵自己不要枉過每一天。 你認為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計時器,叫我好好善用剩下的生命。 死亡并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分鐘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并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做過什么。 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好或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么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于你對生命的執(zhí)戀。 對隨時可以面對死亡而無懼無悔的人來說,生命中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傷害到他。 與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長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不枉一走。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fā)展:先是產生,然后維持狀況一會兒,最終就改變消失。盡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guī)序,并非好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并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后,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了。 在欣賞電影的時候,我們會投入其中,全神貫注,甚至因受到劇情牽引情緒而大哭大笑。但想想電影是什么?不外乎紅、藍及綠色的變幻光束投射于白布上,再配上些聲音而已,卻令觀眾信以為真,把劇情發(fā)展視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樣的,生命中之苦與樂也不過只是一系列的變幻景況,維持并不太久,只是當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我們當然要盡生命中之責任,卻毋須過于在意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場電影而已! 九 快樂之道其實很簡單——生活順境時,要知道福樂并非永恒;生活不遂意時,視困境為過眼云煙。不要把這些體驗看得太認真,要知道苦與樂來來去去,變幻不定。在看透這一點時,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觀,世事翻騰反覆而不揚一條眉毛。 在你能把宇宙萬事萬物皆視為夢幻泡影時,你將永不會感受到痛苦與束縛。 小鳥在唱,小狗在吠。小鳥只不過鳴唱,小狗也只不過在哮吠。這些只是聲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壞!但你的心卻在評述:“呀!這鳥鳴實在悅耳”,“那狗吠聲真令人心煩”。引致你興奮或厭煩的并不是鳥聲或狗聲,問題出在你自己的心上!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你只需知道“這是小鳥的鳴聲,那是小狗的吼聲”,就足夠了。 樂聽贊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些心態(tài)就像鎖鏈一樣,把我們與恒久的內心痛苦連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們時,我們才可能體驗到自在與快樂。 你的心不停在說:“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不要理會它的要求。你早已擁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你卻永沒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的。而我可以向你保證,即使沒有它們,你的生命也一樣可以很自在快樂。 過一種簡簡單單的生活,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快樂的秘密不過如此而已。 要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生命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兩種材料: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和一顆滿足感恩的心。 與其對不能得到的欲求耿耿于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 人生最大的財產是健康,最大的財富是心足,最大的勝利是無嗔,最大的成就莫過于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要令自己永不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對人對事有所希求;心中沒有欲求的時候,生命就不會再有失落。 如果你真的想常常快樂,就不要把快樂建基于你所擁有或缺少的事物上;視你的財富、房子及車子都是向別人借來的,好好利用它們,但不要執(zhí)戀它們;那你自然會享受到簡單而快樂的一生。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快樂而做的,但往往在我們放棄刻意追求快樂時,它才會悄悄來臨。 一個火把可以點燃更多的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鞓肪腿缁鹧嬉粯樱憧梢圆粩嗍┯鑴e人快樂,卻不會因此而犧牲自己的快樂。 快樂就像一盞油燈。當燈被點亮時,它不需要向黑暗說“讓我來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什么,房中的黑暗角落自然會被照亮。同樣的,當你的心中充滿快樂時,你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周遭的生命也自然會被照亮。 他人的話——不論說的人如何偉大,對你都沒什么真正的益處,除非你把他的智慧變?yōu)樽约旱闹腔邸? 先弄清楚慈悲與智慧的種種,然后仔細地思維內里的深義,最后把它們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越運用它們,你就越會感到它們是達到快樂的方向。在最后,你自己變成了智慧與慈悲,你的舉手投足都就是悲智的表現(xiàn)。 我所說的對你并沒有一點用處,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單單記在腦袋中。在你能做到這一點時,你的所有心念、行為及談吐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它們,你的每一句話,甚至你的舉手投足都成為對整個世界的開示。這個世界將會因為你的存在而得益! 文章來源:本文節(jié)選于《心靈甘露》 愛 財富要能分享大家,名位要能庇蔭眾人,知識要能傳授后人,感情要能廣結善緣。 人間有愛,才有溫暖。人除了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也要愛社會大眾,讓愛嘉惠更多人。愛的方式很多,但是要愛得正當、愛得有意義。因此,「愛」有四點建議: 第一、財富要能分享大家:真正的擁有不在于個人的獨占,而是能分享給大眾。好比古圣先賢,總是努力地將智能財富留給人間,把道德財富留給人間,把功業(yè)財富留給人間,不惜一切地將財富分享給后輩。財富不只是金錢的布施,智能、力量、歡喜、經驗,甚至自己擁有的一點東西也都是財富。懂得運用財富,將財富與大眾分享,才是真正富貴的人。 第二、名位要能庇蔭眾人:有名有位的人,最忌志得意滿,應該順勢挺身而出,為人民謀福利,幫助他人排難解紛。歷史上,如包青天為了公理,替人民伸張正義;蘇東坡上表朝廷,呼吁寬免百姓官債;司馬光為官以利益天下蒼生為己任,不能則愿引退等等,都是居上位而積極爭取百姓權利者。又如許多知名演藝人員,在成名之后,不但投入公益活動幫助弱勢,更出錢出力協(xié)助貧困。這都是名人庇蔭眾生的典范。 第三、知識要能傳授后人:知識的獲取只是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識的傳承也很重要;將自己的技術、才能、經驗傳授給人,在佛教里稱作「法布施」,不僅能改善人們的生活,還能開發(fā)人類的智能,利益更多人,實在是功德無量?,F(xiàn)在各行各業(yè)也都講求經驗傳承,以培育新一代優(yōu)秀人才來延續(xù)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吝于傳授知識的人,會在歷史上留下功德。 第四、感情要能廣結善緣:很多戀愛中的男女,常為了一點小事而起爭執(zh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自私、占有。倘若能將感情升華,從對一個人的愛,擴展到對廣大人群的愛,給予眾生無私的奉獻,讓傷心人因愛而獲得喜悅,讓氣憤的人因愛而獲得平靜,如此,不但緣結的廣,感情也會更顯得高貴了。 德國小說家海塞說:「被愛并不是幸福,愛人才是幸福?!姑總€人都擁有愛人的能力,多愛別人一點,別人感動,自己也歡喜,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愛」有四點作為參考: 第一、財富要能分享大家, 第二、名位要能庇蔭眾人, 第三、知識要能傳授后人, 第四、感情要能廣結善緣。 比薪水更重要的 現(xiàn)在正值大專院校的學生擇業(yè)就業(yè)的時期,愿與年輕的朋友一起,展讀一些有益的忠告和經驗,或許對大家的選擇和心態(tài)的健康有所幫助。 現(xiàn)在正值大專院校的學生擇業(yè)就業(yè)的時期,愿與年輕的朋友一起,展讀一些有益的忠告和經驗,或許對大家的選擇和心態(tài)的健康有所幫助。 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純正的事情。 一些年輕人,當他們走出校園時,對自己難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就應該得到相當豐厚的報酬。他們在工資上喜歡相互攀比,似乎工資成了他們衡量一切的標準。但事實上,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是無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們就有了許多怨言。 也許是親眼目睹或者耳聞父輩或他人被老板無情解雇的事實,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往往將社會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嚴峻,因而也就更加現(xiàn)實。在他們看來,我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報酬,等價交換,僅此而已。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東西,曾經在校園中編織的美麗夢想也逐漸破滅了。沒有了信心,沒有了熱情,工作時總是采取一種應付的態(tài)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報復他們的雇主。他們只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狀況,原因在于人們對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大多數(shù)人因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放棄了,實在太可惜。 不要為薪水而工作,因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種報償方式,雖然是最直接的一種,但也是最短視的。一個人如果只為薪水而工作,沒有更高尚的目標,并不是一種好的人生選擇,受害最深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 一個以薪水為個人奮斗目標的人是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雖然工資應該成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從工作中能真正獲得的更多的東西卻不是裝在信封中的鈔票。 一些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金錢在達到某種程度之后就不再誘人了。即使你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金錢只不過是許多種報酬中的一種。試著請教那些事業(yè)成功的人士,他們在沒有優(yōu)厚的金錢回報下,是否還繼續(xù)從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絕對是!我不會有絲毫改變,因為我熱愛自己的工作。」想要攀上成功之階,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選擇一件即使酬勞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 不要為薪水而工作。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發(fā)掘自己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純正的事情。如果工作僅僅是為了面包,那么生命的價值也未免太低俗了。 人生的追求不僅僅只有滿足生存需要,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有更高層次的動力驅使。不要麻痹自己,告訴自己工作就是為了賺錢——人應該有比薪水更高的目標。 工作的質量決定生活的質量。無論薪水高低,工作中盡心盡力、積極進取,能使自己得到內心的平安,這往往是事業(yè)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工作過分輕松隨意的人,無論從事什么領域的工作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事業(yè)成功人士的經驗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只有經歷艱難困苦,才能獲得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只有經歷過奮斗,才能取得成功。 工作所給你的,要比你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將工作視為一種積極的學習經驗,那么,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許多個人成長的機會。 為薪水而工作,看起來目的明確,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我們看不清未來發(fā)展的道路,結果使得我們即便日后奮起直追,振作努力,也無法超越。 那些不滿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的人,固然對老板是一種損害,但是長此以往,無異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將自己的希望斷送,一生只能做一個庸庸碌碌、心胸狹隘的懦夫。他們埋沒了自己的才能,湮滅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因此,面對微薄的薪水,你應當懂得,雇主支付給你的工作報酬固然是金錢,但你在工作中給予自己的報酬,乃是珍貴的經驗、良好的訓練、才能的提升、品格的塑造和為他人及社會奉獻的喜悅感。這些東西與金錢相比,其價值要高出千萬倍。 工作所給你的,要比你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將工作視為一種積極的學習經驗,那么,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許多個人成長的機會。 年輕人,我誠懇地告誡你們,當你們剛剛踏入社會時,不必過分考慮薪水的多少,而應該注意工作本身帶給你們的報酬。譬如發(fā)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通過工作實現(xiàn)人生價值……與你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與經驗相比,微薄的工資會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老板支付給你的是金錢,你通過工作賦予自己的是令你終身受益的「軟黃金」。 能力比金錢重要萬倍,因為它不會遺失也不會被偷。如果你有機會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非始終高居事業(yè)的頂峰。在他們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頂峰又墜落谷底,雖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種東西永遠伴隨著他們,那就是能力。能力能幫助他們重返巔峰,更好地運用人生。 人們都羨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能力、決策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但是他們也并非一開始就擁有這種天賦,而是在長期工作中學習到的。在工作中他們學會了了解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使自己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不為薪水而工作,工作所給予你的要比你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進步,你就會有一個良好的、沒有污點的人生記錄,使你在公司甚至整個行業(yè)擁有一個好名聲,良好的聲譽將陪伴你一生。 有許多人上班時總喜歡「忙里偷閑」,他們要么上班遲到、早退,要么在辦公室與人閑聊,要么借出差之名游山玩水……這些人也許并沒有因此被開除或扣減工資,但他們會落得一個不好的名聲,也就很難有晉升的機會。即便他們是轉換門庭,這種習氣也不會令其他人對他們感興趣。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大傷腦筋的話,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資背后可能獲得的成長機會呢?他又怎么能意識到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自己的未來將會產生多么大的影響呢?這樣的人只會無形中將自己困在裝著工資的信封里,永遠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若一個年輕人在做學徒或職員時,就恪守正直、誠實、自覺、主動、向上的原則,這無疑是為他的未來奠定了最有力的基礎。 祝愿年輕的朋友走好職業(yè)生涯的第一步 善聽逆耳之言 如果想要擁有圓滿人生,就得學習面對“不好聽”的種種,從中去認識、去體驗、去提升、去改變。 之前曾聽友人如此說道:“即使明知對方是奉承,說的是謊言,聽了也不感覺不舒服。”一句好聽的話,是否使您歡喜?一句不好聽的話,是否讓您煩身惱心呢?人都喜歡聽贊美的話,因為順耳之言聽起來舒服,可這里面究竟有幾分真實?為什么人總是不能厘清話中的實與虛、認清綺語背后的陷阱?! 什么樣的話是好聽?又什么樣的話是不好聽呢?如果感覺不好聽,一定是這里面關系著自己的缺點──自己面對不了的缺點,因而覺得這番話不好聽!再想想,這當中可意味著什么含意?是不是長久以來我們致命的傷口就在這里,卻一直無法突破、面對其問題之所在?事實上,如何將不好聽的、刺耳的言語,轉化成為激勵向上的座右銘,是對修養(yǎng)與智慧的考驗。那些我們最不愿聽到的話,往往是自己不愿去面對,并且想要逃避的盲點! 人,都希望有完美結果的呈現(xiàn),卻很難坦然面對過程中必然的掙扎與艱辛。可是如果想要擁有圓滿,就得學習面對“不好聽”的種種,從中去認識、去體驗、去提升、去改變。人,由于智慧不足,修養(yǎng)不夠,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這一路顛簸挫折足以成就未來的堅韌,磨練我們的意志。 換個角度想,為什么對方要說這種種有關我們的不是,或者錯誤呢?我們不能要求對方感受的好壞,但可以歡喜的去面對、去接受,把握住當下。對方的言語里,這種種不同于自己的看法也許正可以提供我們另一思考與更周詳?shù)乃紤]! 文章來源:千佛山雜志,原文題名為“聆聽對方的言語”。 “笑”之道 笑從「竹」,是笑者情志舒散,如疏竹散立一般,又其情疏達,恰如竹之中空。 小篆:「笑」,從「竹」,從「 夭 」。李陽冰氏謂「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乃謂有所悅樂時,口出啞啞之聲,甚或身成低昂之狀而言。其本意作「喜」解。其義為: 1. 喜而開顏啟齒。如《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 2. 嘲、嗤、譏笑。如《孟子·梁惠王》「是以五十步笑百步也」。 3. 慕,欣羨。如《李商隱·馬嵬詩》「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埂? 4. 喜,樂。如《杜甫·元日示子宗武詩》「汝啼吾手戰(zhàn),吾笑汝身長」。 5. 帶笑聲的。如歡聲笑語。 6. 帶笑容的。如笑顏、笑臉。 7. 可笑的。如笑話、笑料、笑柄。 8. 望人樂受己物之敬詞。如《水滸傳·一回》「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笑從「竹」,是笑者情志舒散,如疏竹散立一般,又其情疏達,恰如竹之中空。從「夭」是笑者體態(tài)夭屈之狀。笑,是人類特有的表情,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容顏。 幾個月的嬰兒,望著親愛的媽媽,露出的是甜甜的、純潔的笑。當孩子懂得體恤、感恩,父母展現(xiàn)的是欣慰的歡顏。家庭安和,子孫仁義,老人們的臉上掛著慈祥含貽的笑容。相濡以沫的夫妻,用充滿溫情的笑,相攜一生。笑是親情釀出的蜜,笑是家和愉悅的花朵。 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在栽培、成就晚輩的老師面前,我們從心底生起的是感恩、敬意的笑。面對真摯的友情,我們的笑中閃動著斑斑淚光。在單位,是融為一家的歡聲笑語,帶給同事們輕松和融洽。默契的友人之間,僅是相視一笑,已是莫逆于心。 兄弟姐妹般溫暖的笑,不僅能拉近陌生人之間的距離,還能化解多少因冷漠而產生的摩擦與沖撞。當尷尬的境況來臨,不妨憨憨笑之,幽默笑之,便能為大家松綁解圍,再造一團和氣。于舊惡新怨面前,我們以「相逢一笑泯恩愁」的容恕,留彼此一片晴朗的天空,再握手時已是比肩好友。溫馨燦爛的笑容,猶如投入人海的玉,蕩出的是一層層,不斷向外延展的,人生善緣的漣漪。 笑,一定要出于真誠利他的善心,方能有和諧之功。反之,甚至會有傷人殺身之禍。例如,皮笑肉不笑的虛偽,會令人頓起雞皮疙瘩。傲慢嘲諷的笑,幸災樂禍的笑,都會結下一個又一個惡緣,在不覺之中,人生之旅走得障礙重重,難捱困苦。最可怕的是笑里藏刀,這內攜寒氣的笑,其實最損自己的陰德?!墩撜Z》云:「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出自真歡樂的笑,沒有虛情的笑,才有令人同歡喜的感染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家人、朋友、周遭的人群之中,適時地傳遞歡喜的感受,親善、和美、歡愉的氣氛就環(huán)繞在我們身邊。讓笑成為人與人相處優(yōu)美的語言,也讓它成為自身面對人生種種機遇的健康心態(tài)。中年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會令多少人生出苦澀的笑容。敬請沉靜下來,探究其苦樂的原因。大甲曰:「天作孽尤可違,自做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了知至理真相后,我們要讓生命的船,始終揚起拔除苦因,喜得樂果的風帆,從明理的快樂,到不斷實踐、驗證真理的快樂,永離冥暗迷茫的苦惱。廣令大眾歡喜,以眾樂為己樂,才會擁有笑意盈盈的痛快人生。而真正能悅萬人者,非言笑之惠,蓋和之至也。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才是真笑之本。 祝福人人笑迎生活,家家吉慶歡喜 因為柔軟,所以堅強 如果想要真正成就大事,就必須具備柔軟溫和的堅強。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存在。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剛硬的東西一定很堅固,其實剛硬的東西往往最脆弱,即使像金剛鉆這般堅硬的物件,也可以用切割鉆石的工具將之毀損。所以,最堅硬的通常是最脆弱的,最柔軟的反而可能是最堅強的。 因此,真正想要降服敵人、敵國,要憑的不是武器,也不是戰(zhàn)爭,而是用和談的方式溝通,進而以德服人。因為武力只是一時的嚇阻作用,并不是常保和平的方法,也絕非真正解決紛爭之道,道德感化的力量才是最強、最深刻的。 這種柔軟的堅強,就像“大地”一樣。大地平時很柔軟地承載萬物,卻也是萬物最堅強的憑借;就像溫柔的女性一樣,為了保護她的子女,在非常時刻,也會變得很堅強。所以人們常藉大地來歌頌母親,柔軟也成為為女性的代名詞。 一般人認為女性是溫柔的、柔和的,而男性應該是剛強的,但是,難道男性就不需要柔軟的態(tài)度嗎?其實,女性過份柔軟會變成柔弱,而男性剛強中應該帶有柔性,如果不夠柔軟,便不能成為偉大的人物。 以往的中國人強調大男人主義,男人的形象總是比較剛強、威猛,但是從古往今來的例子來看,大丈夫一定是非常柔軟、堅強的,不只是剛強而已。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的特質,小人物因為姿態(tài)不夠柔軟,往往只能伸、不能屈。所以,真正的大丈夫,都是能夠忍受一時的屈辱,例如,韓信禁得起胯下之辱;越王勾踐忍辱偷生、臥薪嘗膽,終于成就了大事。他們的表現(xiàn),是柔軟而不是柔弱,是堅強而不是剛強,所以,如果想要真正成就大事,就必須具備柔軟溫和的堅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這種柔軟的堅強呢?那就是,待人要寬容、溫和,縱然別人用尖銳刻薄的態(tài)度對待你,也不要想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要能暫時忍住、包容下來,但也不會因此而被擊倒、打敗,或是心懷怨恨,而能善盡自己一切的努力,等待因緣轉變,這樣既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對方?!? 文章來源:摘自《從心溝通》 注意力放在哪里,哪里就會成長 我們時時都會埋怨自己,可是埋怨并不能改變我們,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和積極。相反的,如果我們花太多時間去對抗消極,便會鉆進消極的旋渦里。 我不要肥胖 我不要貧窮 我不要年老 我不要住在這里 我不要這段戀愛 我不要像我的父母 我不要停滯在這份工作上 我不要我現(xiàn)在的頭發(fā)、鼻子、身體 我不要孤獨 我不要傷心 我不要生病 以上的句子是我們習慣用的,我們以為只要對抗消極的東西,就可以得到積極的效果,其實這完全錯誤。我們時時都會埋怨自己,可是埋怨并不能改變我們,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和積極。相反的,如果我們花太多時間去對抗消極,便會鉆進消極的旋渦里,永遠也不能走到積極的岸上;不單如此,而且還會制造出更多的消極,把自己完全困在其中。 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一面,如此,以上的句子就會變成這樣: 我不算太胖。 我有足夠的金錢。 我永遠都感覺年輕。 我現(xiàn)在就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住。 我有一個很快樂的戀愛關系。 我就是我自己,不是我的父母。 我喜歡我的頭發(fā)、鼻子、和身體。 我充滿愛意。我很快樂自由。 我的身體很健康。 我們要學習在積極的一面許下心愿。我們平常都習慣了說消極的話,例如:「我恨我的工作?!惯@一句話,雖然說的是事實,可是它并不會幫助我們進步,因為它是消極的。真正積極的說法應該上:「我想我不久就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新工作?!谷绻氵@樣說,你的心境便會開朗,真正有可能會找到一份很適合的新工作。 我們應該不停的許下積極的心愿,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習慣于講消極的話。假使我們一時還沒有能轉變過來,我們就從「當下」開始。總之,我們不再讓消極的一面,操縱我們。 當我們許愿的時候,不要說「我希望」或「我要」,而要說「我可以」。因為,「希望」或「要」,都不及「我可以」來得有力量、充滿信心?!赶M钩3:苊烀?,所要的也可能常常得不到,只有「可以」做到的,準能做到。 我們尤其要贊賞自己,甚至可以在心里常常告訴自己:「我贊賞我自己」,次數(shù)越多越好。每當發(fā)覺自己快要鉆向消極思想的時候,更要多提醒自己,告訴自己:「我贊賞我自己」,這樣你就能在積極方面,發(fā)揮你自己的潛能了。我們都并不知道我們隱藏著多少潛能,怎么就隨便自暴自棄呢? 名聞全世界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小時候是一個非常愚鈍的小孩,他曾經作過自述說:「大體而論,學校生活相當使我沮喪。所有和我年紀相若的人,似乎在游戲或功課,他們都遠比我強。每種競賽一開始就完全落后,那種滋味可真不好受。」 他年滿十二歲,由于考試成績不佳,被編入哈樂公學最低年級的基礎班,其后將近一年,他始終停留在那不體面的境地。聰明的學生都兼讀希臘文拉丁文,他卻不能。 他的那一班被學校認為是「放牛班」,只配讀本國語言——英文。而他又是班上最魯鈍的學生,僅讀英文也要比別人多花三倍的時間,才讀完三年級,而且,他始終沒有能在哈樂公學初中畢業(yè)。 請想想,假使那是的丘吉爾頹喪自責,不贊賞自己,又哪里會又后來的成就?我們人人都和丘吉爾一樣具有潛能,只要運用得當,都可以成為偉大的人物。所以一定要告訴自己,以及相信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各人皆又有獨特性格,這是每一個人寶貴的地方。自然界永遠沒有重復,每一滴雨水,和另外的雨水都不同;每一片雪花,與其它的雪花都不同;每一朵花,和另外的花朵都不同;我們每個人的指紋,和別人的指紋也都不同。我們不一定要跟隨其它人一樣的去行事,也不可以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的人。 我們甚至不需要和別人競爭、和別人相比,更不需要變成像他人一樣,那只會傷害我們特有的精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來表現(xiàn)自己的獨特性格。 我在沒有學會贊賞自己之前,也不知道究竟自己能做些什么;直到我學會了贊賞和喜愛自己以后,我才覺得自己的獨特性格,是多么的有意義,可以盡量的發(fā)揮。 我和心理學家詹姆斯同樣相信:「你的信仰,會有助于創(chuàng)造事實?!惯@種說法,和佛家的說法也很相同;命運操在我們自己手里,連注定要生死輪回,也可以修行頓悟,得到涅盤解脫。 人有時候的確會有失敗感,但跌倒了可以站起來再走。失敗,其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壞事,人之所以失敗,大都因為做了他能力所不及的事,而這也正是人應該去嘗試的事。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吸取道經驗教訓,就不會再失敗,非但不會再失敗,還會帶來成功。 南非人有一句諺語:「凡百禍患,皆是福根?!狗鸺艺f:「煩惱即菩提?!挂粋€沒有經過憂患的人,決不會是一個有成就的人。問題來時,面對它、應付它,舊的辦法行不通,找新的辦法。新的辦法自己想不出,去請教朋友、請教父母、請教專家,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再不,就請試試「靜坐」的神奇力量,它能由「定」發(fā)「慧」,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若沒有去舊立新的精神,又哪里會有轉敗為勝的喜悅?脫胎換骨的痛苦,值得咬緊牙根忍受,何況那種痛苦決不長久,當你堅定不移時,四面的助力都會開始向你伸手。 一粒小小的西紅柿種子是不能輕視的,你只要著手把它種入泥土,給它適當?shù)目諝狻㈥柟?、水和肥料,它就可以由一小點透出土壤的芽,變成枝和葉;若是你還懂得怎樣疏枝、怎樣摘頂,它更會再短短幾個月的日子里,為你結出數(shù)十甚至上百粒西紅柿,讓你看到你的成績,得到收獲。而且,你的快樂從它發(fā)芽那一天便開始,以后的工作,也都在快樂中進行。只有在把它移植入土壤之時,你才猶豫不定,患得患失;惟恐移植之后,西紅柿就此夭折。若是在這塊你想種植西紅柿的泥土上,已經種別的東西,而且必須先把它們拔除時,你可能更會不敢動手。 凡事開頭難。但是,沒有開始,哪有收獲?所以,請把你的消極信念都打消,像拔除泥土上的野草、除去泥土中的石塊一樣。請你不要再說: 「我的生命一團糟?!? 「我應該去整容?!? 「沒有人愛我?!? 「我沒有一個好住處。」 「我恨我的工作?!? 「我不知道該怎樣運用我的生命?!? 「我整天沒閑著,但做事卻不夠多?!? 「我不及別人好?!? 你可以把上述的消極思想變成積極,你可以這樣想: 「我要消除我不快樂的消極思想?!? 「我有一個正常的身體,面貌也不丑。」 「我到處都經歷到愛?!? 「有住的地方已夠好。」 「我有機會得到一份更滿意的工作。」 「我會把生命運用妥當。」 「我欣賞我所做的一切。」 「我喜愛和贊賞自己?!? 一粒干癟的西紅柿種子,可以變成數(shù)十百粒又紅又大又美味的西紅柿來,何況我們堂堂一個人?「大難不死,必有后?!梗箅y都不需怕,何況一時有困難?「天助自助者」,假使你自己肯發(fā)奮,奇跡說不定明天就會出現(xiàn),你可以今天便抱有這種信心。 你今天埋頭苦干,今晚便會有收獲;壞運氣結束以后,好運氣必然開始。舊的、過去的,已經影響過我們的生命,我們可以使它不再發(fā)生作用;我們可以善用「當下」,創(chuàng)造出一個嶄新的生命。 同時,我們要和有益于我們的朋友往來,更要吃對自己有益的食物、喝對自己有益的飲品,最好是吃素,絕不飲酒。 一種適合自己的運動,同樣是我們所需要的;運動使我們的肌肉和骨胳強壯、血流通暢,還能強健心臟,和促進抵抗疾病的能力。游泳、打太極拳、練瑜伽、步行等等都可以選擇來做。 靜坐能夠把我們的心意安定下來,培養(yǎng)我們內在的智能,所以人人都應該練習靜坐。我也天天練習靜坐。當我閉上雙眼,我便向自己說:「有什么是我現(xiàn)在需要知道的?」我這樣問完以后,便靜靜的坐著等待答案;如果答案立刻出現(xiàn)了,那當然最好不過,如果答案沒有立刻出現(xiàn),那也沒有問題,它自然會在幾天以后出現(xiàn)。 文章來源:露意絲·海著《生命的重建》 生命非常簡單 當我們在自己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寧靜、和諧與平衡時,我們將發(fā)現(xiàn)它們同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生命非常簡單,我們所貢獻出去的,轉眼間就會把它們都收回來。 我們真的會變成我們自己所想的那樣。我們認為自己好,自己就會更好;認為自己壞,自己就會更壞。所有我們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有自己所造成。我們所思所想的“因”,就是在創(chuàng)造將來的“果”。別忽略我們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那些我們所思所想,所說所做的,都在創(chuàng)造我們的將來。 對于自己制造的一切,我們不能將將責任推給別人,責備別人;我們應該知道──如果有錯,錯在我們自己。沒有人,沒有地方,也沒有任何事物具有超出我們自己的力量,因為“我”是自己惟一的思考者。當我們在自己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寧靜、和諧與平衡時,我們將發(fā)現(xiàn)它們同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常常講以下的兩句話,你不妨想想,那一句話是你自己也常說的? 這兩句話是: “所有的人對我都別有用心,不懷好意。” “所有的人對我都有很大的幫助。” 別輕視這兩個不同句子的力量,它們往往會創(chuàng)造出截然不同的經驗;我們的生活和我們自己都會變成我們心中所相信的那樣。 作者簡介:露易絲·海(Louise L. Hay)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心理治療專家、杰出的心靈導師、著名作家和演講家。她是全球“整體健康”觀念的提倡者和“自助運動”的締造者。露易絲·海揭示了疾病背后所隱藏的心理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采取積極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身體、精神和心靈的整體健康。 相關文章: 1、真正的問題 2、寬恕他人,喜愛自己 文章來源:《生命的重建》,露易絲·海著,中國宇航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命運修造的九大定律與七大原則 主宰命運的不是別的,正是人自己。 九大定律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fā)生的,每一件事的發(fā)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么“果”也是壞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fā)什么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二、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xiàn)實相互吸引。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現(xiàn)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xiàn)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所以人所處的現(xiàn)實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xiàn)實吸引過去。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著。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的或者丑惡的,那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消極的或者丑惡的;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于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fā)生,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件事就一定能會發(fā)生在這個人身上。比如一個人深信積極的事物一定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會發(fā)生。又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原則。由此看來,有好的信念是一種福,想給自己種福,必須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松定律 人只有在心態(tài)放松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tài)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什么心態(tài)是最佳心態(tài)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把目標瞄準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系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后放松心態(tài)、精進努力,做你該做的,不要老惦記著這些東西什么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舉個例子:大熱天晚上停電,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著覺備受煎熬,老在想著這該死的電什么時候才來,電總是在你著急的時候偏偏不來,但當你最后受夠了,人清靜安定自然涼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時候,電就來了,倏忽間你的房里燈火通明,電風扇轉起來了。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這是定律,這是放松定律?!读朔菜挠枴分性乒榷U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并不是心里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當下定律 人不能控制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著手處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根據吸引定律,如果人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xiàn)實中無法解脫;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人的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fā)生的情況吸引進現(xiàn)實中來。正確的心態(tài)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于調整好做好目下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fā)展。 六、80/20定律 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時間和努力獲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于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棄。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獲,只要不放棄,最后20%的努力就會有長足的進步。 七、應得定律 人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八、間接定律 要提高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xiàn)。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須通過首先提高別人的自尊間接實現(xiàn)。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創(chuàng)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xiàn),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服務和優(yōu)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fā)生的,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 布施就是“給出去”的意思。這個定律是說,你布施出去的任何東西,終將成倍地回報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錢或物質,你將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你布施歡喜心,讓他人衷心愉悅,你將會成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給你的歡喜;你布施安定,讓他人心安,你將會成倍地得到安樂。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別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氣、憂愁,你將成倍地得到這些報應。 七大原則 一、不圖報原則 這是布施定律的補充。這個原則是說:你布施的時候永遠不要企望獲得回報,你越不望回報,你的回報越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例如類似的情況不知你有沒有碰到過:一天你開車趕著去會見重要客戶,路上看到一對年老夫婦的汽車爆胎了。你因為趕時間不想管,但又覺得必須管,于是你停下車幫他們換輪胎。你把輪胎換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筆錢表示感謝,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們好運然后你繼續(xù)上路。當你趕到約會地點,卻發(fā)現(xiàn)客戶比你來得還晚,而且客戶很爽快地就和你簽了協(xié)議。你會不會覺得很走運呢?但這不是運氣,而是定律。所以請記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無需從受者處獲得回報。給大象(施)稱重量,大家說如果再給大象加一條絲巾(回報),大象的重量會增加多少呢? 二、愛自己原則 一切利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愛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么你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這點非常重要。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這是誤解。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你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談愛其他眾生。 三、寬恕原則 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那么其樹根就是“嗔心”,把這個樹根砍掉,則這棵樹就活不長。要砍掉這個樹根,必須懂得如何寬恕。第一個需要寬恕和原諒的對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對你做過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須完全、徹底地原諒他們;第二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傷害過或正在傷害你的人,記住你無需與他們勾肩搭背嘻皮笑臉,你無需與他們成為好朋友,你只要簡單地、完全地寬恕他們,就可以砍掉消極之樹的樹根;第三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你自己!不管你過去做過什么不好的事,請先真誠地懺悔并保證不再犯,然后——請寬恕自己。內疚這一沉重的精神枷鎖不會讓你有所作為,相反會阻礙你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四、負責原則 人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當人對自己采取負責任的態(tài)度時,人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后看,盯著過去發(fā)生的、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吁短嘆。事實上,對你負責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請時刻提醒自己:“我對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負完全的責任” 五、不對抗原則 切忌有與命運對抗的想法和心態(tài),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運對抗,其實是在和自己較勁,這樣越對抗越難擺脫。最好的心態(tài)是不管命運是好是壞,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來一日功,這樣壞者變好,好者更好。所以“改變命運”應稱為“修造命運”。 六、除草原則 人的雜念妄念就像花園里的雜草。雜草不需要專門的照料和養(yǎng)分,它自己就能長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園就會“雜草叢生”。所以一個好的花園,必須時常進行除草。所謂“時時勤拂拭”。相反正見善念就像花園里的花朵,必須細心種植栽培,才能生長得好。所有善知識和有用的有利的資訊,都必須時時接觸和復習。重復重復再重復,把性格修造這種腦力勞動徹底變成體力勞動。 七、行動原則 有行動才有吉兇,無行動則無吉兇。例如一個人有了病,卻不配合治療,不進行體育鍛煉,病會好嗎?做了善事種了善因,就會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動向吉處推,但是沒有行動,這股力量如何顯現(xiàn)呢? 敢于不如人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敢于不如人,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自信。 敢于不如人,其實就是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一種期待成長的勇氣,每個人都有長有短,真正看清這一點,你才能最后勝于人。 常常覺得自己在很多地方不如人。 在家務上,不如勤勞能干的主婦;在工作上,不如善于察言觀色的同事;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甚至不如十二歲的女兒;在新知識的運用與掌握上,不及年輕人的迅速靈敏;碰到復雜事物,又缺乏長輩的精明練達、長袖善舞;最糟的是遇到緊急情況缺乏應變能力,反應遲鈍,甚至明明穩(wěn)操勝券的事情,卻偏偏輸?shù)酶筛蓛魞簟? 某人曾洋洋自得地對我說:你不用和我吵,你根本吵不過我,你吵你準輸。想想也是的??谠G,碰到情急的事情,往往張口結舌,而且失卻判斷,根本忘記事情的核心點及對方理輸?shù)闹?,莫名其妙地被對方的聲勢所壓倒,真是窩囊。 調子放得最低最低,心態(tài)修練得最靜最靜,經歷了幾番風雨幾輪挫折,漸漸地,我也想明白了,一個人不可能處處勝于人,有得必有失,樣樣齊全了,你也許會遭到更大的、意料不到的天災人禍。就像小病小災纏綿一生的人,往往安享天年,而無病無痛、大紅大紫的人常常遽禍忽至,遂不及防。命運往往是無常的,做什么都要留有余地。 其實,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敢于不如人,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自信。只有敢于不如人,才能勝于人。天外有天,樓外有樓,一個人怎能時時處處勝過所有的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與優(yōu)勢,也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短處,揚長避短才算機智,拿自己最不擅長的柔弱之處去硬碰別人修煉得最拿手的看家本領,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人會有各種潛能與優(yōu)越,但你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有機會發(fā)揮出來,你只能在一個地方用足你的力氣,在你沒有用力氣的地方,在你無暇顧及的地方,你必然不如那些在這地方用足力氣的人。你的精力有限,機遇也有限,因此,你能如人的地方肯定很少很少,而不如人的地方絕對很多很多。只有對這一點看明白了,你才有從容的心態(tài),也才能真正地如人了。 文章來源:選自《學會選擇懂得放棄》吳晶編著 論服從 要建構一個有倫理、有秩序的社會,人人都應該養(yǎng)成服從的性格。服從依對象不同,約可分為四種層次…… 「服從」是軍人的天職,所謂「有理是訓練,無理是磨練」,無理之前都能接受,有理之前怎么會不服從呢? 其實「服從」是一種社會秩序的建立,是一種倫理道德的展現(xiàn),現(xiàn)在的人不講究服從,經常悖逆犯上,犯上就失去了倫理,就沒有道德。所以要建構一個有倫理、有秩序的社會,人人都應該養(yǎng)成服從的性格。 服從依對象不同,約可分為四種層次: 第一、小人因畏懼而服從:部下要服從長官,兒女要服從父母,這是一般人的認知。但是如果對一個自我意識高漲的人,凡事有他自己的主見,有他自己的看法,長官即使以道理、以職權都不能令他心悅誠服,甚至表面上唯唯諾諾,背地里陰奉陽違,扯人后腿,這時候只好針對他個人的權益,讓他在利害得失之前知所畏懼。這種內心不服氣,因畏懼而勉強服從的人,只能歸類為小人之流。 第二、好人因愛護而服從:人與人之間,所謂「見面三分情」,有的人只要你對他好,平時愛護他、提拔他,他就會因為感謝你的知遇之恩而服從你、尊重你,甚至為你賣命。這種懂得感恩、講究道德的人,不失為好人一個。 第三、圣人因慈悲而服從:有的人做人正直,不慕榮利,甘于淡泊,平時并無所求,但他喜歡公益,樂善好施,舉凡慈悲之行,他都隨喜功德,愿意樂助,與人共享所成。這種因慈悲而服從的人,可謂已達圣人之境,因為圣人對于慈悲,必然從善如流,必定服從到底。 第四、智人因真理而服從:有一種人,他不一定在金錢、愛情、權力之前低頭,但是在真理的前面,他是絕對的服膺。所謂「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一個人如果懂得服從真理,信仰真理,這個人必定心胸坦蕩,必然大有可為,這就是有智能的人。 服從雖有各種層次的不同,但一個人如果因畏懼心而服從,還是可以救藥;如果因受人愛護,為了感恩而服從,這個也堪造就;如果因為社會的慈善、慈悲而服從,程度更高。最重要的,人要懂得服膺真理,在真理之前懂得低頭的人,必是智者。所以「服從」有四點: 第一、小人因畏懼而服從。 第二、好人因愛護而服從。 第三、圣賢因慈悲而服從。 第四、智人因真理而服從。 寬恕他人,喜愛自己 寬恕就是給人機會,給自己機會。……接受自己和喜愛自己,會制造出一種安全感、自信心,故此能使我們福至心靈,萬事得心應手。 我們可能不知道怎樣去寬恕別人和寬恕自己,甚至根本不希望有寬恕,或不知道可以寬恕。事實上,寬恕他人,寬恕自己,都是必須的。人誰無錯?連圣人都有錯,何況普通人?寬恕就是給人機會,給自己機會,‘化干戈為玉帛’是世界上所有的好事之一,非常重要。 在知道‘寬恕’的重要后,便要能夠去實行。我們可以下定決心,對一個害過我們的人說:‘我預備寬恕你,雖然你過去對不起我,但我決心寬恕你,不再記恨,讓你自由自在。’──這就是‘解怨解結’。這一句話很有份量,你不單解放了他人,也解放了自己,不會再被怨恨所困。 很多疾病都來自不能寬恕別人。如果你希望你的病快快好,那么當疾病來到的時候,你便應該快快找出,在你的心里究竟有那一個人令你痛恨?當你找出后,你便應該寬恕他。 要是你對這一個人感到很難寬恕,那就證明這一個人其實是你最需要去寬恕的。你不必愁不知道怎樣去寬恕他,只要你肯寬恕、準備寬恕。 一個人認識自己的痛苦容易,認識別人的痛苦較難。其實想通了就會知道,他們也已經盡了全力,只是不自禁的做錯事罷了。既然做錯,他們的痛苦和需要被原諒是必然的。 與寬恕別人同樣重要的一件事是──自己應該喜愛自己。盡管我們健康不佳、缺少金錢,或是婚姻關系不快樂,都只是暫時性的,只要我們喜愛自己,種種不如意事,都會很快過去。 我發(fā)覺:人一旦接受自己,那么生命中的一切,自然都會流暢。只要我們真能喜愛自己,我們的健康回好轉,金錢會更多,與人的關系會改善,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增強。當好的一切自然來到時,我們根本不需要去特別奮斗。喜愛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就夠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了。 接受自己和喜愛自己,會制造出一種安全感、自信心,故此能使我們福至心靈,萬事得心應手。所以,‘當下’我們就應該毫不遲疑地改變,立刻接受和喜愛自己。一旦真做到了,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而那些成績,完全不是勉強的來的,而是自己自自然然發(fā)生的。 我們不應該鄙薄自己、看低自己,因為那樣等于是在自己身上加鎖,把自己鎖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牢籠里,不能出來。要打開這把鎖救自己,惟有喜愛自己、接受自己,不要對自己妄加批評。 多年來,我們可能一直都在苛責自己、批評自己。這樣做對我們一點用處都沒有,徒然使自己傍徨無措,那又何必?當我們接受和喜愛自己時,我們的所有潛力,自然都被發(fā)揮出來,會高明的連我們自己都驚奇。如果不信,不妨想想:是有人在一旁責罵你時,你做事做得最好?還是有人在一旁鼓勵你時,你做事做得最好呢? 我常常覺得,在我們的無限生命中,一切都可以很完美,只要我們照著正確的指導去做。 我們要放下不必要的執(zhí)著,啟發(fā)我們內在的智慧,這樣,所有我們不能解決的問題,都會得到明確的答案,疑難自然迎刃而解。所有我們的病痛,都會得到醫(yī)療,豁然而愈。 智慧的力量無窮,它會顯現(xiàn)讓我們知道所有應該知道的一切,也會帶來我們所有想得到的東西,一到合適的時間,我們再沒有缺乏,一切都那么美好。 勇敢的故事 不分是非的、沒有理性的絕對執(zhí)行命令的勇敢是一種可怕的勇敢,也是一種愚蠢的勇敢, 看到一個故事:老板招聘雇員,有三人應聘。老板對第一個應聘者說,樓道有個玻璃窗,你用拳頭把它擊碎。應聘者執(zhí)行了,幸喜那不是一塊真玻璃,不然他的手就會嚴重受傷。老板又對第二個應聘者說,這里有一桶臟水,你把它潑到清潔工身上去。她此刻正在樓道拐角處那個小屋里休息。你不要說話,推開門潑到她身上就是了。這位應聘者提著臟水出去,找到那間小屋,推開門,果見一位女清潔工坐在那里。他也不說話,把臟水潑在她頭上,回頭就走,向老板交差。老板此時告訴他,坐在那里的不過是個蠟像。老板最后對第三個應聘者說,大廳里坐個胖子,你去狠狠擊他兩拳。這位應聘者說,對不起,我沒有理由去擊他;即便有理由,我也不能用擊打的方法。我因此可能不會被您錄用,但我也不執(zhí)行您這樣的命令。此時,老板宣布,第三位應聘者被聘用,理由是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也是一個理性的人。他有勇氣不執(zhí)行老板的荒唐的命令,當然也更有勇氣不執(zhí)行其他人的荒唐的命令了。 戴高樂將軍也碰到過這樣的勇敢者。那是1965年,法國發(fā)生民變,巴黎的學生、市民走上街頭,要求當時任總統(tǒng)的戴高樂下臺。戴高樂黔驢技窮,來到德國的巴登——巴登。法軍駐德司令部設在這里。戴高樂要求駐德法軍司令帶兵回到巴黎平息民變。但戴高樂的兩次要求都遭到那位駐德法軍司令的拒絕,還勸說戴高樂放棄這個命令。后來戴高樂非常感謝那位司令,稱頌那位司令勇敢地拒絕執(zhí)行他的命令。他還寫信給那位司令的妻子,說這是上帝在他無能為力時讓他來到巴登——巴登,又是上帝讓他碰到那位司令。不然,他就可能是歷史的罪人了。 勇敢的定義只有一個,但勇敢的表現(xiàn)卻可能多種多樣。三個應聘者,前兩個堅決執(zhí)行老板的命令,好像也無可厚非,但后一個拒絕執(zhí)行老板的荒唐的命令,則更值得贊譽。至于駐德法軍的那位司令,敢于拒絕執(zhí)行當時作為法國總統(tǒng)的戴高樂的有違民意、有違民主原則和精神的命令,就更難能可貴。這在專制制度的國家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勇敢不勇敢,不只是一種行為的體現(xiàn),其中也包含著理性,包含著道義。沒有理性的、缺乏理性的勇敢,沒有道義的、缺乏道義的勇敢,不一定就是好勇敢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就勇敢而言,絕對執(zhí)行命令的勇敢多而敢于抗拒執(zhí)行荒唐的命令的勇敢少。這是因為權力者一般都竭力提倡、培養(yǎng)、制造絕對的執(zhí)行這種勇敢,而對敢于抗拒自己荒唐命令的勇敢深惡而痛絕,即便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荒唐以后,對那些敢于抗拒自己荒唐的勇敢者也決不寬恕。以至有些明明是錯誤的東西,是荒謬的東西,是反科學的東西,是違法違紀的東西,因為是權力者指使,因為有權力者撐腰,有的人也敢勇敢地去執(zhí)行,勇敢地去做。 勇敢是一個褒義詞,它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好品德。連人們教育孩子都常說要做勇敢的好孩子。但勇敢確實又還有一個是與非的前提。不分是非的、沒有理性的絕對執(zhí)行命令的勇敢是一種可怕的勇敢,也是一種愚蠢的勇敢。而堅持真理、敢于同謬誤 、同荒唐、同發(fā)瘋對抗的勇敢、理性的勇敢才是最值得稱道的勇敢。 真正的問題 我常常告訴我的病人——要重建生命。這本是很合理的建議,但有些病人在聽到以后竟然會發(fā)生憤怒,以為我不了解他們真正的問題。 有一個病人,非常注重她的容貌,尤其注重她牙齒的美麗。她時常看牙醫(yī),而且看了一個又一個,看來看去,始終沒有一個能使她滿意。她還去看整容醫(yī)生,把鼻子也改變了,結果卻認為自己比整容以前更丑,所以很懊喪。她的問題其實并不在于容貌,而是在于她深信自己不及別人;她有這種信念,自然覺得自己樣樣不對,這是她的牙醫(yī)、整容師所無能為力的,并非他們的技術不高明,而是容貌根本不是她的真正問題。 另外有一位女士,她有口臭,臭得非常利害,誰在她的左右都會受不住,只能遠遠的避開她。她很用功,一面讀書一面工作,十分努力。她的目標是希望能成為一位女牧師。表面上,她的精神修養(yǎng)很高,但在她的內心理,卻不單要與人刻刻競爭,而且還充滿妒忌和憤怒,總以為別人要搶奪他的職位,因而表現(xiàn)的很難相處。她的內心中的這種錯誤思想,便是造成她口臭的原因。事實上,她只是自己在恐嚇自己,根本沒有其他人想搶奪她的職位。她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對付別人方面,忽略了自己的飲食不當、消化不良、以及口腔牙齒的不清潔才是令別人無法親近她的原因,以至她更加覺得四周都是敵人,都對她不利。 另外有一個年輕男子,才十五歲便患上了絕癥。她的母親帶她來看我,因為家庭醫(yī)生、??漆t(yī)生都說他只有三個月的壽命便要離開這個塵世。他的母親非常歇斯底里,聞言更加亂成一團,但這少年卻頭腦精明,他很希望自己能夠活下去。他對我說他會聽從我的指點,做我要他做的事情,包括改變他的思想和言行。 他的父母已經離婚,兩人偶然相聚時,不是辯論、就是鬧糾紛,使他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和諧的環(huán)境之中。而他,又急切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演員,可以快快得到名利,以為一定要有名有利,人家才會接受他。他的這種念頭,使他不能真正體驗生命的歡欣。 我教他喜愛自己、接受自己,授他以各種方法,他一一實行了;后來他的健康,完全恢復正常。 現(xiàn)在,他已長大成人,在百老會戲院表演他所飾演的角色,實現(xiàn)了他成為一位演員的夢想。同時,他也能丟開名利心,一心一意完成自己的心愿,果真體驗了生命的歡欣。 過肥癥是另外值得提出來討論的一種病,它證明我們常常浪費很多時間,來對付一個不是真正問題的問題。很多人花費很多的心思與方法來減肥,但是到后來卻依然故我,并沒有任何改進。于是,他們有了更多其他的問題,而他們就將所有的一切問題都推在肥胖上,怨恨不休。 其實,他們的內心早已別有問題,所以才會過肥。他們真正的問題,通常都是太膽怯、有恐懼心,需要得到特別保護。人在沒有自信心、害怕和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往往就會變的十分肥胖。他們常常責罵自己,怪自己太肥胖,每吃一點東西就產生內疚心,這真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如果他們繼續(xù)這樣做,就算在過二十年,仍然會一樣那么肥胖,因為他們并沒有面對內在的真正問題,他們只把自己弄的更恐懼和更喪失自信。在恐懼和喪失自信以后,他們又會體重增加,以發(fā)胖來做一切過失的掩護。 因此,對待過胖的人,我從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肥胖上面,也不相信節(jié)食能真正幫助他們。胖人節(jié)食往往不能持久,每次停止,肥胖依舊,所以節(jié)食全無用處。他們真正需要的,可以說是要能做心理上的節(jié)食--把消極的思想逐一消除。 我總對肥胖的人說:‘讓我們暫時把肥胖這件事情放在一邊,我們先要面對另一些問題!’ 他們時常都說無法喜愛自己,因為他們太肥胖,我向他們解釋,說他們肥胖的原因完全是因為沒有喜愛自己,如果他們能夠開始喜愛和接受自己的話,體重一定會減輕。道理很明顯,當一個人能喜愛自己的時候,自然就能保護自己,處處留心自己的健康,不吃過多的食物、不做過多的睡眠,多吃蔬果、少吃肥膩,靈活思想、運動身體。而當人在精神煥發(fā)的時候,身體機能自然旺盛,不致把脂肪囤積起來,形成過肥。一個人在憎恨自己的情況下想要減肥成功,等于是在不愿助人的情況下,想要別人幫助一樣,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我常常告訴我的病人——要重建生命。這本是很合理的建議,但有些病人在聽到以后竟然會發(fā)生憤怒,以為我不了解他們真正的問題。 有一個女士非常憂郁,她對我說:‘我來見你是因為有一篇論文寫不出來,要你幫助,并不是要來聽你說怎樣學習喜愛自己。’ 很明顯的,這位女士非常自我憎恨,對自己的一切沒有一樣滿意。她的這種自我憎恨,以差不多滲透到她生命的每一個部分,包括她所寫的論文在內。只要她繼續(xù)這樣自我憎恨下去,那么她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成功。她以在自己頭上硬壓上了一頂失敗的帽子,把自己的耳目都蓋住了。 我勸她別再自我憎恨,她不聽,一面流淚,一面離去。一年以后,她又來見我,仍然這樣的自我憎恨,而且還帶有很多新的問題,論文當然也沒有寫出。 要一個人改變原本就不容易,就像我自己,也是到了四十歲以后才能做到。我相信人若付出毅力,因緣就會聚合而得幫助;若仍自暴自棄,那么菩薩也對他沒有辦法。 錯誤是煩惱的原因 如果要想做一個坦誠、磊落、不憂、不懼的光明灑脫人,那個錯誤的、與‘愛’相反的‘恨’的心念,那怕是一絲一毫也不能有。 只要是人,都會有煩惱,即使是圣人,也會有淡淡的輕愁(悲天憫人),不過,圣人會‘用心如鏡’,會‘過化存神’,不像一般凡夫那樣—寂寞、無聊、無可奈何、甚至仰天椎心而泣血之痛! 煩惱的根源是錯誤,如果沒有錯誤,絕對不會有煩惱。當自己有煩惱的時候,反省一下;是看錯了?是想錯了?是說錯了或者是做錯了?錯了就改,馬上要改,而且要警惕自己:不可再犯,要做到‘不二過’。能這樣才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才能上上升進! 如果是我們想測知自己的愛心是否已到達純一之境,這可從內心是否充滿著盎然的生趣而自覺知,別人也不難從你的態(tài)度是否坦誠,行為是否磊落光明加以鑒定。 如果要想做一個坦誠、磊落、不憂、不懼的光明灑脫人,那個錯誤的、與‘愛’走相反的‘恨’的心念,那怕是一絲一毫也不能有,因為‘恨’如同‘冰塊’,心中有了恨的冰塊,人除了‘冷酷’之外,還能熱情起來嗎?冷酷只會壓毀、窒息掉欣欣向榮的希望及生機。 一般人大多苛于責人,寬以待己,縱容、姑息,犯點小錯,笑一笑!犯了大錯,也盡量為自己掩飾、脫罪,靈明良知被蒙蔽,私欲熾然也不辨別是非,這樣的人,無異是盲人騎瞎馬,豈只是錯誤生煩惱而已哉? 論語上說:‘曾子每日三省自身’。能每天做自我反省的人,錯誤一定會減少。煩惱少了,快樂就會增多。內心沒有了怨恨,寒流就會轉成春意,被束縛的身心,由放松、解脫而得到自由,由于不憂、不懼,天君泰然、大安穩(wěn)、大自在而感到真正的快樂及滿足,對過去所系戀的東西,不屑一顧。人人都知醉人的醇酒會亂性,美麗的罌粟花有毒,但一些迷失自我、缺乏真‘愛’的人,偏偏醉心于那些不合理的取得與占有,而甘心做物欲的奴隸。玩物喪志的結果,最后被私我之欲所淹沒。 文章來源:耕云先生著《愛的人生》 郄雍視盜 郄雍帶著一群強壯的兵士在街上到處巡游,逢人就察顏觀色。只要他指出誰是盜賊,兵士就把誰抓起來。經審問,所抓的千百個人,沒有一個搞錯的。 春秋時期,晉國盜賊猖獗,老百姓人心惶惶。有一個人名叫郄雍,他有一種特殊本領,能從相貌上辨認出誰是盜賊,并且能通過觀察盜賊的眼光和神色判斷盜賊作案的實情。晉侯聽說之后,就派郄雍專管察看盜賊。 郄雍帶著一群強壯的兵士在街上到處巡游,逢人就察顏觀色。只要他指出誰是盜賊,兵士就把誰抓起來。經審問,所抓的千百個人,沒有一個搞錯的。晉侯非常高興,對趙文子說:“我得到一個奇人,全國的盜賊都可以抓光了,哪里還用得著眾多的捕役!”趙文子說:“你只讓郄雍憑著觀察相貌緝拿盜賊,恐怕未必能把盜賊抓盡;而且郄雍這個人一定不會有好下場。” 不久,盜賊們聚在一起謀劃說:“我們之所以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全是因為有了郄雍這家伙。如果不除掉他,我們這些人總有一天會被抓進監(jiān)牢。” 于是,這群盜賊一起把郄雍劫持到無人的地方,偷偷殺害了。 晉侯聽到郄雍被害的消息,大吃一驚,立刻召見趙文子,對他說:“果然像你說的那樣,郄雍被人殺死了!那么,今后緝捕盜賊應該用什么辦法呢?”趙文子說:“周朝有句諺語說:能看清深淵里游魚的人不吉祥;能預料到隱藏者的必遭禍殃。郄雍的遭遇,豈不正是這樣!大王若是想讓晉國沒有盜賊,還不如選拔賢才加以任用,讓他們推行圣人的倫理道德主張,這樣就會逐漸在民間形成良好的風尚。老百姓懂得了禮義是非,有了羞恥之心,誰還愿意去做強盜呢?” 晉侯采納了趙文子的建議,任用隨會為宰相,讓他主持國政。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國家日漸富強,老百姓接受教化,安居樂業(yè),不存非分之想。盜賊們在晉國再也無處安身,只好紛紛逃到秦國去了。 文章來源:邵特昂《列子》 孔子之憂 顏回聽了孔子這番議論,畢恭畢敬地向孔子施禮,說道:“謝謝先生的教誨,今天我才算全面領會了‘樂天知命’的精神實質。” 孔子閑居在家,于貢在身邊侍候。有一天,子貢見孔子面帶愁容,不敢詢問緣故,就走出來告訴了顏回。顏回聽了,彈著琴唱起歌來。 孔子聽到聲音,召顏回進去問道:“你為什么這樣快樂?” 顏回反問道:“先生為什么獨自憂愁呢?” 孔子說:“還是先說說你現(xiàn)在的心情!” 顏回說:“記得先生曾經說過,‘樂天知命就不會愁。’我遵循先生的教導,所以感到快樂。” 孔子聽了,神情為之一振,沉思了一會兒,說:“我說過這樣的話嗎?你對我的話領會得不夠全面。這是我過去對你講過的話,你要以我今天對你講的話為準則。你只知道‘樂天知命’沒有憂愁,卻不知道‘樂天知命’會有更大的憂慮??!今天我把這個道理告訴你罷。注重個人身心的修養(yǎng),不論是處在窮困還是顯達的境遇,懂得生死存亡、世事變遷并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內心不受外界條件的紛擾,這是我以前對你講的‘樂天知命’可以免除憂愁的意思。然而,我以往編纂《詩經》、《尚書》,確定禮樂制度,是要用來治理天下,流傳后世;不只是為了修養(yǎng)個人的身心,也不只是為了治理魯國??墒?,如今魯國君臣上下漸漸破壞了尊卑綱紀,道德風尚一天天變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顯然,我的社會理想和主張在我所在的國家里,在我的有生之年都行不通,更談不到對天下和后世能起什么作用了。從此我認識到了《詩經》、《尚書》、禮樂制度不能救治天下的混亂,然而又不知道改革它的辦法。這就是我今天要對你說的‘樂天知命’的更大憂慮。盡管如此,我還是掌握了樂天知命的精神實質,不過現(xiàn)在所樂所知的并不是古人所樂所知的。沒有所樂、沒有所知,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知。因此,也就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詩經》、《尚書》、禮樂制度,何必要舍棄呢?又改革它做什么呢?” 顏回聽了孔子這番議論,畢恭畢敬地向孔子施禮,說道:“謝謝先生的教誨,今天我才算全面領會了‘樂天知命’的精神實質。” 顏回走出房間,把孔子的話告訴子貢。子貢聽了,感到茫然不解,回到家中反復思索,七天七夜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熬得瘦削不堪。顏回又到子貢家中向他講解孔子的話,子貢這才重返回孔子門下,繼續(xù)學習詩書禮樂,一直到老,勤奮不息。 文章來源:邵特昂《列子》 人生四階段 生命是負有存在的期許和價值意義的,因此如何運用有限的生命,在每一個成長的階段里展現(xiàn)出生命的光采,發(fā)揮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人的一生,無庸置疑的,不是只有吃喝玩樂、虛度光陰的活著,生命是負有存在的期許和價值意義的,因此如何運用有限的生命,在每一個成長的階段里展現(xiàn)出生命的光采,發(fā)揮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生的一大課題。關于「人生的四階段」,有四點意見: 第一、幼年時候要札根自已:植物的生長,根部愈深入土壤里,枝干就愈粗壯。幼年時期是人格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影響未來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甚為深遠?!度纸洝吩疲骸赣锥鴮W,壯而行?!怪T葛亮《誡子書》亦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挂虼艘粋€人在幼年時,應當不斷學習,立志發(fā)愿,如同植物的生長,為使根深蒂固,要能札根自己。 第二、青年時候要創(chuàng)造自己: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骨嗄陼r期思想發(fā)達,志愿廣大,年青力壯,朝氣蓬勃,做事有沖勁,是最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階段,這個時候一定要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創(chuàng)造自己的特色,創(chuàng)造自己的前途,在士、農、工、商各種領域上發(fā)揮所長,為國家、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第三、壯年時候要肯定自己:社會上,有各種的肯定,諸如榮譽的肯定、成績的肯定、比賽的肯定、學問的肯定等;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自我肯定??鬃诱f:「四十而不惑?!谷说搅藟涯甑臅r候,要能肯定自己的所做所行,不能老是見異思遷。從事這個行業(yè)又想那個事業(yè),交了這個朋友又想那個同事;有肯定才有信心,有肯定才會盡心,有肯定才能更加壯大。 第四、老年時候要完成自己:人到了老年的階段,待人處事都要能圓滿,要「人老心不老」,處處給人歡喜,時時給人希望,心心念念要跟人結緣,要為人服務。同時也可以趁著這個時候,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心愿,或著書立作,或將經驗傳承給晚輩,或是閉關修行,把身心放下,隨緣自在,讓此世今生了無憾事。 人生不管是在那一個階段,都要把人做好,就如唱一出戲,怎么開場、怎么發(fā)展、怎么高潮、怎么結局,演出者都應該盡力詮釋每一個段落所要表達的含義。所以人生的四個階段,就是: 第一、幼年時候要札根自己, 第二、青年時候要創(chuàng)造自己, 第三、壯年時候要肯定自己, 第四、老年時候要完成自己。 日常五心 有反省的心則無過,有謙虛的心則無驕,有感恩的心則無愧,有服務的心則無懈,有正直的心則無邪。以“五心”處事,定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必須面對不同的人、事、物,一顆心也隨著不同的對象,不同的事項,不同的環(huán)境,而產生不同的心念,影響我們的進德修業(yè)。所以在現(xiàn)代生活中,應該以五種心來處世,將這五種心落實在生活中,那么人生就會更美好。何謂五種心: 第一、有反省的心則無過:一個成功的人,或古代的圣賢,都很重視反省的功夫,因為有反省才能發(fā)現(xiàn)過錯,有反省才能改過向善,有反省才能讓自己更進步。人在無形之中,往往會犯下無心的過失,有時還會造成遺憾。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而顏回自律「不二過」,也是反躬自省的成果;在佛教中,早晚課誦、靜坐,都是讓心處于正念之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此便不會輕易再犯錯。 第二、有謙虛的心則無驕:當一個人成功時,總會得意于自己的成就,也因此無形中產生了驕傲、驕慢的心態(tài),目空一切,但是這樣的心態(tài),反而會讓別人看不起,所謂「謙卑在人前,所向盡通;傲慢在人前,寸步難行」。所以懂得謙虛的人,知道感謝一切成就的因緣,感謝眾緣和合的成就,心中沒有驕慢之心,猶如成熟的稻子,稻穗愈飽滿,就垂得愈低。 第三、有感恩的心則無愧: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忖,自己有何功德能生存于宇宙世間,接受種種供給,不虞匱乏?因此,每一個人都要抱持受恩的胸懷,感念世間種種的給予。感恩的人生才懂得付出,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貴;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感恩的人,就是一個內心富有的人。所以感恩的心靈,是豐富的寶藏;感恩的習慣,是做人處世的榜樣。人,應該培養(yǎng)感恩的美德,時時心存感恩,自然心中沒有愧悔。 第四:有服務的心則無懈:世間上不管從事各行各業(yè)工作的人,都有為人服務的機會,公司里上司為下屬服務爭取福利,下屬為公司、為主管創(chuàng)造業(yè)績及利潤。社會上有的服務,必須要花錢才能獲得,但是有很多的公益團體,有很多發(fā)心的義工,不計酬的大眾服務,而且都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對待。如特里薩修女在印度服務,贏得舉世尊敬;佛教在歷史上,駝標比丘長年為僧眾送單,從不間斷;施茶亭、廁所供來往旅客方便,或是點一盞燈,供夜歸人照明。有一顆為人服務的心,則不會懈怠。 第五、有正直的心則無邪:一個正直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心分成兩半,不會心口不一,想一套、說一套,也不會說一套、做一套。內心沒有矛盾,才能夠擁有剛正不屈的精神力和清晰正直的判斷力;心中無邪念,自然過得心安理得,獲得他人的信賴。反之,一個人若心術不正,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縱使可以獲得短暫的勝利,也會活在被拆穿的恐懼之中,不得自在。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以反省之心待己,以謙虛之心待人,以感恩之心回饋社會,以服務之心服務大眾,以正直之心面對一切,如此定能擁有美好的人生?!溉粘N逍摹梗? 第一、有反省的心則無過, 第二、有謙虛的心則無驕, 第三、有感恩的心則無愧, 第四、有服務的心則無懈, 第五、有正直的心則無邪。 萬人幸福指南(17條) 不是由于黑暗消失才日出,而是因為日出,黑暗才消失。不是因為諸事不順才失去希望,而是失去希望之后,才會逐漸地不順利。希望是心中的太陽,希望一旦喪失,自我即會崩潰。越是把希望之火點得越亮,越是把希望之燈舉得越高,前途就會展開的越好。 【編者按】《萬人幸福指南》是日本倫理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丸山敏雄先生實踐倫理思想的結晶,堪稱經典之作。丸山敏雄先生1892年出生于日本福岡,少年時代在師范求學期間即是“論語”的實踐家,被同學們尊以“孔子丸山”的美稱。丸山敏雄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日本倫理研究所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實踐倫理(有時也稱實驗倫理、純粹倫理)的普及推廣,倡導“德福一致”的道德觀,立足家庭倫理,并積極推展企業(yè)倫理、地球倫理的研究與實踐,成效卓著。自1986年起每年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舉辦一次實踐倫理學討論會,為中國倫理學界帶來縷縷清風,并秉承地球倫理的理念,直接參與中國的沙漠治理工程。透過本文,我們其實也能看出,這17條實際上都是人生的哲理,而且從中可以看到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所倡導的實踐精神,因為倫理道德的觀念必須經由親身的實踐之后,才能真正有所體悟,才能驗證其真確性、真理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倫理道德是科學的,因為它同自然科學一樣是可以證實的,只不過倫理道德的驗證是經由主體的實踐。道德必然導致幸福,違背倫理的法則,必然會遭受種種的不順與苦難。道德只有建立在此理性的基礎上,人們才可能建立一種真正的道德信念,并自覺地去實踐它、驗證它、享受它。當然,這里所謂的倫理與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講的五倫十義涵義不盡相同,但其中的精神是相通的,如實踐倫理的核心理念“天真純樸之心”,實際上就是中國儒家中所講的“誠”(真誠之心、無妄之心)。孔子所說的“思無邪”,陶行知所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們通常所講的“赤子之心”,其實都是指的這種精神。 《萬人幸福指南》共有三章和一個序言,其核心內容是第二章中的17條目及其解說,具體內容如下。 ●萬人幸福指南(17條) 1、今日最好日,此時最良機。 2、苦難乃幸福之門。 3、命運自創(chuàng),境遇自造。 4、人為我鏡,萬象為師。 5、夫婦本是一對反射鏡。 6、孩子是表演父母心理的好演員。 7、肉體是精神的象征,疾病是生活的紅色信號燈。 8、明朗是健康之父,愛和乃幸福之母。 9、人違約,必失己利、奪人之福。 10、勞動是人世間最大的快樂。 11、物聚于使其生者。 12、得在于舍。 13、本不忘,末不亂。 14、希望是心中的太陽。 15、信則成,憂則潰。 16、尊重自身,及于他人。 17、人生猶如神導劇,主角便是我自己。 ● 萬人幸福指南(內容概要) 1、今日最好日,此時最良機。 雖說日日有寒暖晴雨之別,但絕無吉兇之分。今日即是最好日,且今日乃由眼前這分分秒秒積累而成。失去現(xiàn)在的人,就是失去一天的人,而且也是拋棄一生的人。所以,此時最良機,應有悟即行,干凈利落地處理身邊的事務。這是成功的秘訣,健康的法寶。想到的時候——那就是處理這個事情的最好時機。如果把它推遲,條件就越來越不好了。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證明,“想到就馬上實行”,這是絕對的生活倫理。動用第一靈感吧,這就是睿智,等待你的乃是幸福的天地。 2、苦難乃幸福之門。 苦難是不自然的生活,是反映心理不正常的危險信號,然而,幸福之門正是從這里打開。如果明白了這件事,就再沒有害怕苦難的事了,反而會高高興興地面對苦難,面帶笑容地準備除去苦難的原因。將苦難的黑幕拉開的時候,會豁然顯露出光明幸福的舞臺??嚯y疾病、災禍、貧困、家庭不和……,人生有種種苦難,但也正是這些苦難提醒人們要改變生活的錯誤和心態(tài)的不自然。面對苦難,不要厭惡,不要逃避,要昂首挺胸地迎接它的到來。一旦改變了那些成為苦難原因的錯誤心行,端正身心,幸福的、充滿喜悅的世界之門就將被打開。 3、命運自創(chuàng),境遇自造。 人一生并不是被命運這種無可奈何的力量牽著鼻子去走一條既定道路。人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打開生路。境遇亦并非一成不變,它會依人心所向而變化。要毅然踏上正確之路,滿懷喜悅、勇敢地面對一切。如果心情豁然開朗,天地一碧,無比壯闊的大宇宙,將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天助自助者,命運寵愛勇敢的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展開命運的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境遇的也是你自己。一切由你自己,努力就是一切。只要干起來,就一定能成。 4、人為我鏡,萬象為師。 人世的種種不幸,都是由于大家誤認為他人是他人,自己是自己,彼此無關。實際上,他人是反映自己心靈和行為的鏡子,也可比喻成回聲。如果笑嘻嘻地對他說話,對方也笑著回答。如果你大聲咒罵,對方也會瞪起眼睛回應你。父母、子女、老師、朋友、學生、家長,都是我的鏡子,隨著我的心而變化。過去,我們老想改變對方。好象面對鏡子,老是去擦鏡子里的臉一樣,怎么擦也擦不掉。其實,只要擦自己的臉就行了。企圖改變別人,首先應該改變自己,自己變了就行了。把這個理論加以擴展,可以明白一個道理:世間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鏡子,連草木、鳥獸、自然界的動態(tài)都是自己的鏡子。不但如此,大自然不僅是自己的鏡子,而且如果向她求教,她是什么都會教給你的最好的老師。萬象是真理的顯示,藝術的花朵。睜開眼睛看它,漱口而嘗,虛心面對,興味盎然,大地也就變成了喜悅的樂土。 5、夫婦本是一對反射鏡。 夫婦是男女兩性神圣的結合,是家庭健康、發(fā)展和一切幸福的源泉。以前,妻子總想要改變丈夫,丈夫對于妻子則嚴格要求,這是個大錯誤。夫婦猶如一對互相映照的反射鏡。若想改變對方,須先改變自己。如果夫婦互相總是企圖改變對方,其結果必然事與愿違。因此,只要努力改正自己就好,那時對方必然會改正自己。假如丈夫對妻子非常親愛,妻子對丈夫尊敬信賴,認為除了丈夫以外沒有更好的男人,誠心誠意地依靠丈夫。丈夫也認為世上除了妻子以外沒有更好的女性,一心愛她。這樣就鑄造了明朗愛和、春天一樣的家庭。相反的,丈夫如果一味地對妻子耀武揚威,妻子只是像烏龜一樣,蜷縮著身子忍受卻又固執(zhí);如果妻子出頭露面,包辦一切,丈夫像貓一樣軟弱,養(yǎng)成優(yōu)柔寡斷,到哪兒都會被人看不起。 6、孩子是表演父母心理的好演員 孩子從相貌形態(tài)、言行舉止,以至于缺點怪癖都會酷似父母。不僅如此,他們還毫厘不差地反映家長的思想和行為,如替身演員般表演著父母的一切。當孩子壞到極點或無法管教時,請不要責怪他們,要認識到原因在于父母,改變父母自身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7、肉體是精神的象征,疾病是生活的紅色信號燈 肉體是心靈的載體,也是心靈的體現(xiàn)。在眾所周知的原因之外,疾病還有著更深層的真正的原因,那便是人心中沒有順遂自然而造成的扭曲和失衡。生活中的這些陰影以疾病的形式體現(xiàn)在肉體上。只要心境明朗、富足、潤澤,疾病也就會隨之不治而愈。因此,患病不是人生的苦惱,而是應該感謝大自然的提醒,所以要高高興興的接受,把錯誤(違背自然)的地方改正過來。 8、明朗是健康之父,愛和乃幸福之母。 明朗的心境是一個人健康的源泉,是家庭美滿的中心,也是事業(yè)發(fā)展的根基。如果一個人具有消沉、陰暗、軟弱的心,那么他一定是個病弱的人。如果家里有一位這樣病弱的人,其家庭環(huán)境就會像梅雨季節(jié)一樣,潮濕、陰沉。住在這樣家里的人,也會心情松沓、畏縮、缺乏果斷力。當然做什么事都不順利。人的明朗的心,連一天、一分鐘也不應當被遮蔽。明朗是萬善之源,健康的朝霞。自己舉起明朗之火,周圍的人也會得救。愛像母乳,不給孩子就會枯干;像井水,不汲取就會腐臭。愛的母乳沒有窮盡,反而越出越多,越出越好。愛的面包怎么分也分不盡,越分越多,還有剩余。人人心中都充滿著愛,且能各得其所,這就是和。愛與和是本與末、因與果的關系,因愛而和。愛和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9、人違約,必失己利、奪人之福。 火能把人燒傷,電能使人觸電,這樣的自然界的約束只要知道了就會去遵守,否則就可能喪失生命。但對于人為的契約、規(guī)章,卻容易出現(xiàn)違約的現(xiàn)象。人們總是輕看了人為的約定,以為這是人自己制定的,因此遵守與否,不必那么嚴格。法律和規(guī)約是人群為了工作和生活,所不能沒有的規(guī)定,因此,違約大家都會遭受不幸。如果想方設法去鉆規(guī)約的空子,從中撈取好處,這種想法是低級的、錯誤的,就如同不勞而獲的騙子、小偷所喜歡的那樣。只要我們仔細地觀察社會,就能看到,鉆法律的空子而的來的金錢、財產,不僅變不成自己的東西,反而會給他和他的家人帶來不幸。這是一件也不例外,一個也不會漏掉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般認為,毀約的時候,那些違約者不會受損失,只是對方會受損失,或認為這只是道德上的責任。其實不然,違約的一方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必須在實際生活中承擔懲罰,困擾自己。這類的事例很多。在人的約定當中,守時最為重要,我們要從守時開始做起。 10、勞動是人世間最大的快樂。 人如果只是活著,那就毫無意義。只有勞動才賦予人生活的價值。勞動者健康而長壽。一般人認為,因為身體不好,所以不能勞動,其實是說反了。是因為你不勞動,怕累懷了,或者是不愛勞動、不想勞動,因此身體才會虛弱。勞動即一切;勞動即人生;勞動即生命。勞動自然會得到“報酬”。金錢的報酬可能有多有少,也許看起來很不公平,但是自然而然得到的報酬,一定與你所付出的勞動成正比,不會被遺漏,也不會被忘記,一定立即會賜給你。那就是當下的“喜悅”。誠心誠意勞動的時候,一定會從內心涌出喜悅。沒有什么期盼和預期去勞動的時候,所感覺到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因為真正的勞動已經得到了“喜悅”這一最高的報酬,因此所謂的工資,實是上天養(yǎng)育和款待勤勞之人的恩惠。對于這自然給予的獎金,我們應該歡喜地接受。平凡、樸素、無限的喜悅,尤其是通過真正的勞動——助人、救人,把別人內的喜悅當作自己的喜悅,這種喜悅才是最高尚的、無比的喜悅。 11、物聚于使其生者。 如果是愛惜地使用,物就會為它的主人高高興興地來動;如果不愛惜,不但它會和你鬧蹩扭、反抗你,有時甚至生氣地咬你。所謂受傷有不少是在這樣的場合下發(fā)生的。每天早晚對工具敬禮的農民和木匠,決不會發(fā)生被工具傷害的事情。有的人會像對待奴隸般地使用工具,嘴里喃喃咒罵,把機械當仇人,這樣的人,機械運轉得就不會好,有時還會發(fā)生很大的事故。專心致志工作的人,會首先護理工具,愛護工具。農民和工人對待自己生產的產品,如果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慈愛,他們自然會生產出最好的產品。金錢是物的象征。真正愛護金錢是不浪費金錢,充分發(fā)揮金錢的使用潛力。金錢的聚集往往與人的努力成正比,而與利欲之心成反比。物是和人一樣地活著的。正如人們總是積聚在德高望重的人周圍一樣,物也聚集在能夠充分使用它的人的周圍。善用物者天賜不絕。 12、得在于舍。 事情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進退維谷的境地。身陷絕境,走投無路之時,不妨堅決、干凈地大膽地拋棄恐懼、憂慮、生氣、著急等私心雜念,不留戀過去,不計較未來,達到明朗、豁達的心境,或許反倒會生出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古人所講的“窮者通”,就是指的這種情形。這個事實是會員在千百個實驗中明確證明了的事情。 13、本不忘、末不亂。 人們往往關心事情的枝末,而容易忘記其根本。剛開始很用心去做,但末了卻隨隨便便,這種事情很多。學生如果忘記了入學考試前的辛苦和立志求學的決心,往往就會變得懶惰并走上歧途。始終一貫,是成功的秘訣,但很多人做不到,這都是由于忘本的緣故。世人常講“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意思就是不能忘本。食物、衣服乃至一根火柴也不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做成的,個人總是生活在廣大民眾的萬千恩惠當中。想到這一點,就不能不盡力位社會奉獻,為他人而勞動。尤其是我的生命來源于父母,想到這一點,尊敬父母,愛護父母,晝夜孝敬,這不是因為父母了不起,而是因為他們是世上唯一的我的父母,他們是我生命的根源,進一步說,也是我生命本身。“自幼人言我肖父,而今眉目更宛如。”如果不是真正敬愛父母的子女,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偉大的事業(yè)。即使是平常的小事,如果不尊敬父母的孩子也都難以做好。由于忘記了初衷,忘記了自己曾受過的恩惠,所以就會懈怠,會闖禍,不能戰(zhàn)勝哪怕是很小的困難。是故應時常牢記根本,特別是必須牢記我們生命之本的父母之恩,不能失去對祖先的崇敬之心。 14、希望是心中的太陽。 不是由于黑暗消失才日出,而是因為日出,黑暗才消失。不是因為諸事不順才失去希望,而是失去希望之后,才會逐漸地不順利。悲觀是云彩,憂慮是霧,用爽快、希望的熏風把他們吹掉吧。希望是心中的太陽,希望一旦喪失,自我即會崩潰。越是把希望之火點得越亮,越是把希望之燈舉得越高,前途就會展開的越好。希望是永遠年輕的,希望是永遠的光輝。 15、信則成、憂則潰。 憂慮是因為懷疑。不是因為危險而憂慮,而是因為憂慮導致失敗,憂慮導致危險?;剂瞬≡绞怯峙掠謶n,病期越是延長且病情加重。沒有自信就注定會失敗。憂心忡忡,氣弱心虛,事業(yè)必定不成。有“一定能行”的信念方能成就大事。信即力量。把惡人變成善人,唯一的道路就在于信。因為信,惡人不再去做惡事。信就是成,信沒有缺陷。面對從心底信任我們的人,我們不可能對他說謊。世間人際交往的根本在于信,信的發(fā)動即為愛。亂從無信起。 16、尊重自身,及于他人。 自身的個性乃舉世無雙之寶物,應盡量加以發(fā)揮為他人工作,奉獻自己,此即謂尊己。尊己的最高境界是奉獻,徹底奉獻以至于無我之時,則一切都將歸于自身,天地亦將與自身合而為一。把尊重自己的心,源源本本地及于他人,這樣做才能使世界包融在尊敬的和光之中,為愛的雨露所滋潤,幸福的樂土就會出現(xiàn)。 17、人生猶如神導劇,主角便是我自己。 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好象在地球大舞臺上演出一場盛大的活劇,大地是我們的舞臺,湛藍的大海,碧綠的山岡,蔚藍的天空,是舞臺美麗的背景。我們自己就是這場活劇的主人公,演出的規(guī)則或導演就是倫理。就讓我們按照在倫理規(guī)則的導演下,充分享受演出真理(神)的藝術吧。 關于這17條,丸山敏雄指出,有些是出自古人的金玉良言,有些則是恩師的教導,但不論怎么樣,只要人們無條件地去實行,都必然會帶來好的結果,開拓出幸福的天地。如果把這17條加以概括的話,可以歸為三項:明朗、愛和、喜動。 所謂明朗,就是要有明亮之心,使心象玉一樣純潔,似晴空那般澄清,不憂郁、不擔心、不生怒。 所謂愛和,就是一種充滿愛,人人都各得其所的狀態(tài),這是家庭和睦、事業(yè)發(fā)展、社會祥和、人類幸福的根本。 所謂喜動,也就是“快樂地勞動”,在這里,“勞動”和“快樂”并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是把快樂加進勞動中,而是“勞動本身就是一大快樂”。 丸山敏雄認為,明朗、愛和、喜動這三者緊密相聯(lián),如果進一步追溯的話,這三者可歸為一條,即純情,亦即人的“天真純樸之心”,這種“天真純樸之心”是發(fā)現(xiàn)和實踐倫理的關鍵。 從改變自己開始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件事…… 下面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主教的墓志銘: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fā)現(xiàn)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縮小了范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件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文章來源:徐傳德主編《向著太陽歌唱》,原文題目為“從自己做起” 曼德拉的頓悟 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tǒng)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盡管曼德拉已經高齡,但是白人統(tǒng)治者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羅本島位于開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灣。島上布滿巖石,到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鐵皮房”,白天打石頭,將從采石場采的大石塊碎成石料。有時從冰冷的海水里撈取海帶,還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后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的看守就有三人。他們對他并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tǒng)以后,曼德拉在他的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tǒng)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他的來賓。他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后他說,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么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jiān)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粗赀~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他的曾經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的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后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 我們之所以總是煩惱纏身,總是充滿痛苦,總是怨天尤人,總是有那么多的不滿和不如意,多半是因為我們缺少曼德拉的寬容和感恩。 文章來源:摘自《思維與智慧》2004.9 人生最珍貴的東西 邵康節(jié)先生臨終時說:“眼前道路須令寬。”真的,當我們踏上人生的寬廣大道,內心會有多么美妙的感受!但是若不能開啟智慧的大門,這條寬廣大道在哪里呢? 一般年輕人都會注意到“什么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這一問題,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便常為此苦苦思索,最后我終于找到了答案。我想許多年輕人一定也有興趣追問這個問題,因此我愿意在此與大家一起研討。 如果,拿這個問題向人請問,得到的答案總離不開“品德”、“時間”、“友誼”、“金錢”、“學問”、“誠實”、“信用”、“名譽”、“生命”等等,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很少人提到“權力”、“地位”或“愛情”或許多大部份人尚無法覺察出這三者的重要性;也許因為他們在正式的課本上未曾見過這些說法,所以念頭未轉到這方面來;或許心有所覺,但羞于啟齒。 記得從前我曾在某報副刊看到一篇方塊文章,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大便暢通。”當時頗覺深獲我心,盡管“大便暢通”四個字不太高雅,但是確說出了許多真理,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大便通暢”是健康的先決條件,而健康乃人人所共追求,其重要性不問可知。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古圣先賢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前人遵守古訓,少有人敢提出異議。但時代俞后,人心競尚浮華,喜立異以鳴高,美其名曰“創(chuàng)見”,于是異說紛起,卒至于人人名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到頭來受害最烈的便是年輕人。面對著目前思想混亂沖突的現(xiàn)象,青年人往往陷于彷徨迷失之中,不知何處何從,思念及此,能不令人黯然神傷?從學生的作文中發(fā)現(xiàn),一般青年對這一問題不耐思考,以致于寫出來的文章普遍缺乏深度與說服力。如果說當今青年的彷徨迷失乃至于墮落是由于這一問題不得解決并不為過。說得更徹底一點,目前整個人類會走向文化的末路,也未始不是由于對這問題缺乏認識使然。 盡人皆知,人貴有志,有志則內心有個目標,有個定向如此自然會將全副精神心力集中在那上面,因而內心能得到某種程度的安定。一般來說,立志并不難,難的是立個高遠正確的志。一般人懶得思考追問,容易人云亦云,不知不覺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跑;他們未嘗無志,但是他們的志不是經由自己判斷選擇得來,他們是以別人之志為志,所以往往自陷歧途而不自知。有些人立志之前也曾經過思考判斷,但是思考得不徹底,做出的決定也就難免有偏差。所以,“志”當然是很重要,但是有了“志”并不一定就是個光明正大的人。小人未嘗無志,但仍難免為小人,所以我們寧愿他們無志。因此,有沒有立志不是最關緊要的事,最關緊要的是你立了什么“志”,那個“志”是不是夠光明遠大,圓滿無瑕。 如何立個高明遠大的志呢?這就要看各人的智慧抉擇了。缺乏智慧的人是沒有能力為自己立定高明遠大之志的;他們只得隨波逐流,載浮載沉,盲目地跟著別人亦步亦趨。因為他們的智慧不足以知悉取珍貴的東西。 先談“品德”:品德包含了一切做人的修養(yǎng),如誠實、信用、仁愛、禮讓等等,品德好也就是做人做得好。大家都知道,讀書的目的是做人第一的,學問第二。一個人學問淵博,如果做人失敗,也只是人群之敗類,所以品德的重要是難以否認的。但是做人須先懂得做人之道,不懂得做人之道如何去做人呢?要懂得做人之道卻又不是那么簡單。我們常聽說:“做人難”??梢娮鋈吮旧砑词且环N高深的學問,盡管老生常談的做人口號盡人皆知,但是真正懂得做人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就是世間圣賢難逢的緣故。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當今社會上真正有道德涵養(yǎng)的人不多,原因實在是真懂得做人的人太少。如果懂的人多,自然而然有涵養(yǎng)的人就會多。所以品德之上,尚有一樣東西更重要,更優(yōu)先,那就是道理;須先懂了這方面的道理,努力去實踐,品德才能產生出來。所以道理是根本,品德是枝末,本末先后不可倒置。孫中山先生說:“知難行易。”這就是王陽明先生真知乃能力行的思想。因此所貴者在知,有了知自然有行。所以身為人師者要著重闡明為人之道,而不是一味教學生應該如何如何,而是要把道理說出來,學生懂了道理,自然會去行。 至于說“時間”是人生最珍貴之物,真是有欠思考。許多人惑于“寸金難買寸光陰”之語,以為時間無疑是天下間最寶貴的了,殊不知時間和金錢一樣,是中性的東西,不好也不壞,當你善用了它,你會好好把握,做出許多有意義之事。當你不善用它時,它變成一種累贅。所以有人度日如年,苦于無法打發(fā)消磨。舉例說,對于一個熱心于學術的人來說,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一個百無聊賴的人,一個開刀房里的病人,卻巴不得時間趕快過去。自殺的人為什么要提早結束生命呢?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時間已失去價值。所以時間的價值乃是因人而異,唯心所造,無客觀的標準??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是比時間生命更可貴的東西。 金錢也一樣。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可是他們沒想到金錢也同樣是萬善之源。金錢本身無善惡可言。它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禍害。要說金錢很可貴當然是可以的。俗語云:“有錢可使鬼推磨。”又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金錢若非可貴,何以有那么多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求財?但是我們要知道,金錢有一定的來路,不懂得求財之法,貧困的人只好永遠貧困。有了財,也要懂得護財、理財,否則到頭來還是會失去。世上有許多幸運兒,繼承了祖宗不少遺產,可是眨眼之間,虧光、蝕光、被騙光或自己揮霍光,到頭來還是究措大。有什么用?以顯然有一樣東西比金錢更為可貴,那就是生財之道與理財之道,懂得這些道,沒錢的人慢慢也會變得有錢,有錢的人會變得更加有錢。記得《戰(zhàn)國策》上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嗎?馮諼把許多債券當眾燒掉,目的就是要為孟嘗君積點德,可見有比金錢更為珍貴的東西。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它不是一種目的,是枝末而非根本;沒有金錢固然不能生活,但是窮畢生之力于金錢的追求上,無論如何是不值得的。 有人不重視金錢,卻很重視名譽,為了名譽可以拼命,可以打腫臉充胖子,可以犧牲金錢、親情、友誼。我曾聽說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位工程師,后來雙雙到美國去因為無法申請到永久居留權,又因美語能力太差,無法找到理想工作,只得夫妻倆到工廠做零碎夜工度日,很想回國,但男方的父親卻為了面子問題,不許他們回來,這就是為了名譽而犧牲親情的例子。名譽是人人喜愛的,但名與實應該相符;名不符實,一旦讓人窺破,便自貶身價,為人所不齒。所以實際的才學道德才是根本,名譽只是枝末。 談到學問,很少人敢忽視。世上一切事業(yè)都要靠學問為基本。學問幾乎與工作、待遇、地位產生密切關連。所以一般人總要千方百計使子女受更多的教育,求更多的學問。但是千萬學子一同受教育,成就參差不齊。有人死命讀書,日以繼夜,卻經絡不成氣候;有人慢條斯理,悠哉游哉,卻能名列前茅,其故安在?在于悟性、記性之差別而已。善做學問的人事半功倍,不善做學問的人事倍功半。學問乃是客體,智慧乃是主體,智慧不高,最寶貴的知識擺在眼前也是視若無物,不知取得。所以顯然學問之上有更高級的東西存在。老子說:“絕學無憂”;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可見老子并不重視學問。老子所重視的是“道”,他寧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此中道理一時說不完,且待讀者好好去研究一番。老子不是鄙棄學問,只是認為學問乃是次要之物。正如孟子所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由博返約可以說是一切圣哲的歷程,可見真正可貴者不在學問,而是透過學問的簡約的原理、原則。 至于生命的珍貴,當然不在話下;求生存,乃是人類的本能。為了治病,人可以花光他的積蓄,可以殘殺物命以肥已。如果不是為了生存,人就不必辛苦地賺錢,不必為謀生而受氣,不必患得患失地積蓄。為了維護這條命,人類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以致于生命變成了痛苦的根源。所以老子很感慨地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樣一來,原來可貴的東西,在老子心中反而變累贅了。有人“舍身取義”,有人“殺身成仁”,西諺更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所以生命的價值是否最高實在是大成問題。 有人以為,其他都是枝末,只要抓到權位便不愁其余的名、利。更有一些人幾乎是權力狂,百種計較,千般鉆營,只是為了爭權,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志得意滿,不可一世。事實上他們只是為了滿足一已的私欲與驕慢是已。殊不知權力有權力的取得與運用之法,倘取之無道,用之無方,便敗不旋踵,立見消亡。地位與權力往往相關,但非絕對相關。有人有位無權,雖非炙手可熱,但其位尊高,又享受一定的福祿,處處受人敬重,亦有足可樂者。所以地位也成為一般人爭取的目標。但我們平心而想,權力地位都不是可以平白得來之物,若無才德衡智以為本錢,縱然僥幸得之,亦難保久遠。所以這樣看來,權位也不是根本,權位之前還有更重要者在。 最后談到愛情,有人特別重視愛情,認為若無愛情,生命便為之暗淡無光,所以有人不愛江山愛美人;有人寧冒不孝之名,寧與所愛者比翼雙飛;更有大部分的人千方百計以吸引異情的青睞,為了異性的愛,人類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殊不知“被愛”只是一種結果,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便會被異性所愛。要獲得“愛”,自己先要有足夠的本錢,先要有足以令人愛慕之處。此中離不開學識、健康與正當職業(yè)。而一旦你具足了以上這些,你不僅不愁沒有異性來愛你,而且你不一定會渴望它,因為你已經達到了圓滿獨立,自足自樂,不假外求的境地。許多大哲學家、宗教家之所以能保持獨身而高壽,理由在此。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么?前文我未做正面解答,但相信許多讀者可能已領會出來。其實這并非什么秘密,但若不痛下思辯的功夫,只能知其皮毛,無法達到“確信”的境地。 人生最寶貴的乃是“智慧”。人生的第一件事,應是追求“智慧”。這里說的“智慧”有別于“聰明”與“天才”所謂“智慧”,乃是由那靈性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領悟力;有了這領悟力,則萬事萬物在它之前,了了分明,無所遁形,所以它能領悟一切真理而無所遺漏。所以靈性與領悟力與真理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東西。譬如鏡子一樣,一面平坦光滑而無污垢的鏡子,我們可比作“靈性”,鏡子有“照”的功能,我們可比作“領悟力”,所照見的物像,可比作“真理”。所以一個靈性未經啟發(fā)的人,我們不認為他有智慧,正如我們不認遍布灰塵的鏡子有“照”的功能。啟發(fā)一分的靈性,才可以有一分的智慧,才懂得一分的道理,啟發(fā)十分的靈性,才可有十分的智慧,才懂得十分的道理。所以我們說某某人不懂道理或不講理,與說某某人無智慧,或說某某人無靈性,意思是一樣的。因此,也可以說人生最寶貴的是靈性或真理。 然而我們?yōu)槭裁匆獜娬{智慧而不強調靈性或真理呢?有了靈性,若不加運用、訓練,依然不會有智慧,依然不能了悟真理;正如鏡面雖無塵垢,若不用以照物,依然不能發(fā)揮它的用途,不能顯現(xiàn)各種物像。 宇宙人生的問題不外乎以下三種形式:“......是什么?”“為什么......?”“如何才能......?”比如說:“權力是什么?”“為什么人會熱衷權力?”“如何才能獲得權力?”“快樂是什么?”“為什么有人會不快樂?”“如何才能獲得快樂?”無邊無盡無窮的問題都逃不出這些形式。一旦有了智慧,問題都可得到解答,然后進一步徐圖解決。 前文我提到名利富貴......乃至男女愛情對人都是利弊參半,都是有副作用與危險性。這些東西被人所享受,但是擁有越多,則越容易招災惹禍。但如何能擁有這一切而不致于招災惹禍,端看擁有者有無智慧以為斷。 莊子說:“鷦鶉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的確,我們的身體有限,容量有限,只要精神修養(yǎng)提高,我們就無需太多的物質。一個圣賢,如果他追求財富、權位的話,那么他一定是要借財富、權位以完成他的偉大理想,而不是用這些東西來填補心靈的不足。 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活得很痛苦,沒有希望,不能自甘淡泊,不知如何去獲得所欲之物;一個沒有智慧的人,沒有錢他感到苦惱,有了錢往往苦惱更甚,有了錢再失去,其苦惱又復加倍。他可能財迷心竅,鋌而走險,然后誤蹈法網,若僥幸而成暴發(fā)戶,便窮奢極欲,沉淪酒色,乃至玩物喪志。 智慧是諸德之母,一切美德若無智慧為其眼目,必多趨向邪路,不智之信是為迷信,不智之愛為癡愛,不智之仁容易被人利用,不智之勇往往自召其禍,缺乏智慧的果斷名為武斷,缺乏智慧的堅定名為頑固,精進而缺乏智慧可能愈精進而入邪愈深,創(chuàng)新而缺乏智慧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換湯不換藥。 邵康節(jié)先生臨終時說:“眼前道路須令寬。”真的,當我們踏上人生的寬廣大道,內心會有多么美妙的感受!但是若不能開啟智慧的大門,這條寬廣大道在哪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