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摘要:這個體系必須能將精力集中于對目標知識的吸收上,套用TOC的理論來講,“知識的吸收”在這里是瓶頸,那么所有非瓶頸資源的能力提升都不會對最終系統(tǒng)輸出有任何益處,所以目前而言,凡是影響“目標知識吸收”的事情,一概要予以杜絕!
一、當前個人知識管理模式問題的根源在哪里? 當 前個人知識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雖然這個假設以前是正確的,但是它顯然并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環(huán)境。這個假設就是:“知識不能夠共享!”所 以,“人們不可能隨時隨時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而必須將它事前“儲藏”起來”,所以“知識‘儲藏’的多寡決定了個人知識運用的最大值”,所以“積累的各 門類的知識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所以,“對各類知識不論需求兼收并蓄”……沒錯,在以前的生活環(huán)境中,這些都是個人能力成長的不二法門——但這 幾年變化太大了,我們目前是實實在在的處于信息量空前的“網絡時代”,這與過去在信息獲取方面有三點顯著不同: 1、信息的收集極其方便,幾乎是向人“涌”來; 2、各種信息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 3、所獲信息的質量卻良莠不齊。 問題是,時代改變了,但學習模式并未做相應的改變,下面一起來看看這都對我們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基于“網絡時代”的三大變化,影響最終學習效果的主因正是“以知識的積累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而這一約定俗成的方式,卻是基于過去“知識不能共享”的客觀現實。 問題的根源在哪里?請看上圖,“知識‘儲藏’的多寡決定了個人能力的大小”這個過時的錯誤假設,讓我們白白消耗了許多的精力,卻事倍功半。想想看,我們使勁地下載,使勁的復制粘貼,收集各種能收集到的資料——問題是,有多少被自己真正消化了呢? 二、建立全新的個人知識管理體系 1、必須摒棄不合時宜的“知識儲藏中心”,把精力讓在對知識的運用上。 首先需要搭建個人的知識結構,用于信息的分類與篩選,除盡量排除垃圾信息的干擾外,可有可無的信息亦應直接刪除,對于感興趣的信息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存放之所,比如我是建立了一個“知識面”的門類來管理。下圖中描述了我目前的個人知識結構。 A 最下面一層是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所有包含的條目必須達標,否則將難以支撐更高等級的技能值。 B 第三層是知識面,這個應該越寬越好,可以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包括進來,所有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放在這個區(qū)域中,需要注意的是,對這個區(qū)域的精力投放要嚴格控 制,達到理解程度即可,至多不能超出掌握(要是真對某個條目欲罷不能,可以把它挪到其它區(qū)域),這是精力控制的關鍵,切記! C 第二層是專業(yè)技能,是指對個人專業(yè)的長遠規(guī)劃,這里的面積已經非常窄了,此處應當根據自己的工作及個人特點來謹慎制訂,旨在對自己的職業(yè)能力進行補充,最好不要超出三項——傳說中的精力超人也只呆在傳說中而已。 D 最高的一層是職業(yè)技能,到了這里,已經是自己所有能力的顛峰——實際工作能力,這里是個人目前的真正實力——無論你想做什么事,你能用到的(或者別人能用到你的),只有你現實具備的能力。 2、 嚴格按照既定的知識結構來處理信息(下圖),其中的深入程度表示需要達到的標準,由低到高分別是:接觸/理解/掌握/保持/深入/精湛(另外還有兩個相對 獨立的感悟與欣賞)。越往高處表示要達到的水平越高,同時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越多。一個分類對應兩個深入程度,黃色區(qū)域表示要達到的最小值,綠色表示最大 值; 3、定期修改知識結構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變化 三、這個體系必須能將精力集中于對目標知識的吸收上 套用TOC的理論來講,“知識的吸收”在這里是瓶頸,那么所有非瓶頸資源的能力提升都不會對最終系統(tǒng)輸出有任何益處,所以目前而言,凡是影響“目標知識吸收”的事情,一概要予以杜絕! 1、明確規(guī)定自己不做什么 2、定期剔除無關的、無法辨視真?zhèn)蔚闹R 3、每日留出固定的時間來消化新知識。 4、運用一些現代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比如遺忘曲線、速記、思維導圖、復讀記憶等,摸索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所用到的工具 1、基礎技能訓練卡片 2、需要長期記憶的系列讀書筆記 3、能放在床頭的已分類的書籍 4、需要熟習的復讀資料庫 5、編幾個程序吧,水平最近長近了不少——雖然只是業(yè)余愛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