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學方法(Methods Of Sociology)
社會學方法(methods of sociology)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研究方式(也稱研究法)、具體方法與技術的總稱。社會學方法論處于社會學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它從屬于一般科學方法,規(guī)定著學科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的理論與邏輯基礎。研究方式處于方法體系的中層。具體方法與技術則處于較低的層次,是在研究各階段中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術手段。具體方法的選擇必須與一定的研究方式相適應。 方法論 關于如何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包括研究的立場、方位、視角、基本觀點,以及認識和解剖對象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邏輯程序。例如,中國的社會學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方法論是一種工具理論,它只涉及科學發(fā)現(xiàn)與檢驗的原理和邏輯而不涉及具體的事實;學科理論則是包含經驗事實的實質理論。方法論也不同于研究方式與具體方法,它是對研究方式方法一般原理的系統(tǒng)探討與評價。 社會學方法論所探討的問題主要是:①有關社會與人類行為的知識問題。如是否有真實、客觀的社會知識?社會學研究能否獲得客觀真理?通過何種途徑或來源才能獲得這種真理?判斷真理的標準是什么?②社會現(xiàn)象的性質問題。如社會現(xiàn)象是否與自然現(xiàn)象有本質區(qū)別?是否存在客觀的社會規(guī)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是什么?③社會研究的性質問題。如社會研究是旨在發(fā)現(xiàn)普遍的因果規(guī)律,還是試圖說明或闡釋歷史事件的獨特性?如何建立社會學理論,即如何才能把有關經驗事實的知識組織在一個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之中?社會學理論是否具有階級性?研究者本人的價值判斷是否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客觀性?④研究方法的問題。如發(fā)現(xiàn)與檢驗真理的邏輯方法是什么?社會學研究中應采用哪些方式或方法?各種研究方法有哪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與自然科學方法有哪些異同?如何搜集與分析資料?如何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像其他學科一樣,社會學方法論也是受哲學思想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方法論的指導原則。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則依據(jù)各自的哲學思想提出方法論原則。由于指導思想的不同,社會學家們對方法論問題存在著各種對立的觀點。在哲學觀點上,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唯名論與唯實論、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在研究的思路上,有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客觀方法與主觀方法、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立。20世紀以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西方社會學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反實證主義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現(xiàn)象學學派和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興起,極大地動搖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社會學中的地位。英國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和美國科學史學家T.S.庫恩等人對科學方法論的貢獻,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一門學科的方法論既不是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論同理論一樣,都是對科學研究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在實踐中發(fā)展變化的。同時,受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發(fā)展水平的制約。 研究方式 指貫穿于研究全過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會研究首先要根據(jù)研究課題和研究目的確定一定的研究類型,然后制定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案,選擇研究的實施方式。 研究類型 可以從各種角度來劃分。例如,依據(jù)課題的性質,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依據(jù)研究目的,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依據(jù)研究角度,分為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依據(jù)研究的邏輯模式,分為理論構建研究與理論檢驗研究;依據(jù)研究資料的性質,分為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等等。 研究程序 一般分為五個階段:課題選擇、研究設計、資料搜集、資料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但不同類型的研究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具體步驟上不盡相同,在每一階段中還有更具體的技術程序。 研究設計 對各種研究策略和程序加以選擇,并制定詳細的研究方案。研究設計最主要的任務是確定研究方法。在實證研究中,研究設計還包括對研究假設操作化,確定適當?shù)某闃臃椒?見抽樣調查)和測量方法(見社會測量)。實證研究的關鍵在于操作化,即把研究假設與概念轉換成可以進行經驗觀測的具體假設和指標的過程。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①社會調查。通過調查搜集資料來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活動。調查可分為普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其中抽樣調查是社會學研究中運用較廣泛的調查方法。②實驗。即通過人為地控制環(huán)境、情景和影響因素,然后操縱原因變量,考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社會研究中,實驗法主要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和小群體研究。③個案研究。是對少量社會單位如個人、團體、社區(qū)等,作長期、深入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和發(fā)展過程的方法。它包括對個人、群體的生活史或發(fā)展史的考察,對行為動機和社會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單位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的分析。個案研究常與長期的參與觀察相結合。④間接研究。是利用第二手資料考察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方式,也有人稱之為文獻研究。它包括歷史文獻的考據(jù),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比較,統(tǒng)計文獻的整理與分析,理論文獻的闡釋,以及對文字資料中的信息內容進行數(shù)量化分析等等。間接研究方法常用于理論研究和社會變遷研究。 研究方式是與一定的資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相聯(lián)系的,但一項研究中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 具體方法與技術 包括搜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方法,以及在研究各階段中使用的技術、手段和工具。 搜集資料的方法 資料的主要來源是觀察記錄、詢問記錄和文獻。搜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有:①觀察法。是搜集第一手資料的最初步的方法,被各學科廣泛采用。觀察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兩類,直接觀察又可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②訪談法。通過交談、詢問來搜集被訪者的意見和看法,所獲得的資料內容一般都較豐富、深入(見訪問)。③問卷法。是搜集定量資料的主要手段,操作步驟為:通過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表格,請被訪者回答,然后將這種回答定量化,用以量度或評定被訪者的有關特征。通過量表與測驗獲得的資料也是一種定量化的測量記錄,該方法尤其適用于精確測量個人特征。近幾十年來,問卷法在社會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④文獻法。文獻資料是間接的、第二手資料,它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究者一般是通過查閱公開出版物和有關組織或個人的檔案來獲取。 分析資料的方法 資料可分為數(shù)據(jù)資料和文字資料兩大類。分析數(shù)據(jù)資料的主要方法是統(tǒng)計方法、數(shù)理方法和模擬法。分析文字資料的一般方法是比較法和構造類型法。所謂構造類型是指依據(jù)經驗或思辨從資料中抽象出理論概念,然后利用這種概念將所研究的社會現(xiàn)象劃分為各種類型,如權威類型、角色類型等。社會研究還使用各種特殊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結構分析、功能分析、社區(qū)分析、階級分析、角色分析等等。任何研究都離不開定性分析,但具體采用哪些分析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和理論假設決定的。 研究的技術手段 包括測量技術、調查技術、資料整理與加工技術, 以及研究所需的工具、設備等等。例如,問卷和測驗表格的制作技術,間接測量個人心理的投射技術,觀測記錄儀器,實驗設備,錄音、錄相設備,電子計算機和統(tǒng)計技術等。 社會學方法發(fā)展史 社會學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方法。在這門學科的形成時期就呈現(xiàn)出方法的多樣性。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對象的多樣性,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學科來源的多樣性。社會學直接脫胎于社會哲學,但它的建立又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它在理論和方法上一直受到多學科和不同研究傳統(tǒng)的影響。 形成時期 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受到歐洲啟蒙運動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直接影響,他們主張建立一門類似自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fā)展為目的的科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A.孔德提出,這門學科應當采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另一創(chuàng)始人K.馬克思則將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應用到社會發(fā)展的研究中,為社會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分析手段??茖W與實證精神的引入使社會學從社會哲學中獨立出來,社會研究從而擺脫了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思辨?zhèn)鹘y(tǒng)。 早期的社會學基本上是沿著理論研究與經驗社會調查這兩個平行的、很少聯(lián)系的方向上發(fā)展的。在理論研究方面,不少社會學家們主要是借鑒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來發(fā)展社會理論,如H.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H.T.巴克爾、F.拉采爾等人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A.科斯特的人口決定論,J.-A.de戈比諾的種族人類學理論,P.von利林費爾德的“社會病理學”等。而另外一些社會學家或社會哲學家,如A.de托克維爾、W.狄爾泰、V.帕雷托、A.W.斯莫爾、C.H.庫利等人則運用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的方法來建立社會理論。多種學科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社會學的發(fā)展,同時又使社會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和研究傳統(tǒng)。 到19世紀,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已得到很大發(fā)展。由于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迫切需要解決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由此促進了經驗社會調查的發(fā)展。早期以社會管理和社會改良為目的的社會調查是從17世紀英國W.配第的《政治算術》(1660)和法國政府的實地調查開始的。配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統(tǒng)計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首先運用定量方法來分析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并在研究中采用了統(tǒng)計分組法、圖表法和一些社會經濟指標。法國的B.柯爾柏最早將人口統(tǒng)計學用于行政管理。這些統(tǒng)計調查為19世紀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奠定了基礎。 經驗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比利時的L.A.凱特萊和英國的C.布思。凱特萊認為社會現(xiàn)象具有統(tǒng)計規(guī)律性,因而將概率論和數(shù)理統(tǒng)計引入社會研究,并依據(jù)“統(tǒng)計均值”的概念提出“平均人”的概念,為研究集體行為和人群特征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布思的巨著《倫敦居民的生活和勞動》(17卷本,1889~1903)匯集了18年的實地調查成果。在布思之前,實地社會調查已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開展,如英國J.霍華德的監(jiān)獄調查、J.辛克萊的蘇格蘭教區(qū)普查、法國F.勒普累的家庭調查、A.帕朗—迪沙特萊的巴黎娼妓調查、德國G.蓋雷的工人生活狀況調查,以及人類學家L.H.摩爾根、E.B.泰勒等人的實地調查等等。布思借鑒和總結了以往社會調查的豐富經驗,在調查中采用了多種調查方法,如人口統(tǒng)計學方法、個案法、訪談法、觀察法、問卷法等等。 19世紀社會學方法上的主要缺陷是,理論研究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經驗社會調查則缺乏理論的指導。 發(fā)展時期 理論研究與經驗社會調查的結合是以□.迪爾凱姆的《自殺論》(1897)為標志的。在《自殺論》中,迪爾凱姆建立理論假設──經驗調查──理論檢驗這一實證研究程序,他采用了多種統(tǒng)計技術,并將變量分析和多因素相關分析引入社會研究,為如何利用統(tǒng)計調查資料建立社會理論提供了范例。 迪爾凱姆還試圖建立社會學方法的一般原則,他在《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1895)一書中提出,社會研究最基本的原則是,把社會事實作為客觀事物來看待。這樣就能采用自然科學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科學研究。迪爾凱姆學派發(fā)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開創(chuàng)了客觀分析社會整體及其宏觀結構的實證研究傳統(tǒng)。 在社會學方法論方面,德國的M.韋伯作出了顯著的貢獻。韋伯提出了社會學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區(qū)別,認為對社會現(xiàn)象雖然不能像對自然現(xiàn)象那樣作客觀的因果解釋,但是通過對行為的意義和動機的理解也同樣能認識社會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他所倡導的理解的社會學主張運用“理解類型”和“主觀(投入)理解”的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作出歷史的因果解釋。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就是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歷史比較分析的典范。韋伯和迪爾凱姆的方法論思想確立了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獨立地位。在他們之后,G.H.米德、B.K.馬林諾夫斯基、R.E.帕克、T.帕森斯等人在不同領域進一步發(fā)展了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 20世紀以來,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逐步系統(tǒng)化、精確化。這主要得益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發(fā)展和引進。社會調查技術的主要進展是:①統(tǒng)計調查方法更為完善,統(tǒng)計學的各種方法大量應用到社會研究中。例如,英國古典統(tǒng)計分析創(chuàng)始人R.費希爾的抽樣理論和英國現(xiàn)代統(tǒng)計學創(chuàng)始人K.皮爾遜的“相關系數(shù)”法,促進了抽樣統(tǒng)計調查、問卷調查和民意測驗的廣泛應用。此外,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有助于處理和分析大量調查數(shù)據(jù),并且使復雜的多變量統(tǒng)計分析成為可能。②借鑒和引入了心理學的實驗法和人格測驗方法等。實驗法在社會研究中起初運用于個人,后來又被美國社會學家R.F.貝爾斯、R.利克特等人用于研究小群體的互動關系和行為特征?;趯嶒灧ǖ乃枷耄鐣睦韺W家J.L.莫雷諾所創(chuàng)建的社會計量法為測量群體內部的人際關系和結構特征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人格測驗被應用于精確測量人們的社會態(tài)度等方面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③實地調查技術的精密化、系統(tǒng)化。其主要表現(xiàn)是:問卷設計和測量技術的精確化;結構化的訪問、觀察方法的應用;由人類學和歷史學引入的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生活史研究、歷史文獻分析等方法的系統(tǒng)化;新式調查工具的應用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社會調查研究的數(shù)量化傾向日益明顯。 P.F.拉扎斯菲爾德的 《社會研究的語言》(1955)一書建立了較完善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社會統(tǒng)計學和數(shù)理社會學的發(fā)展也為社會研究的數(shù)量化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社會理論的發(fā)展也日益取決于科學方法的應用。例如,路徑分析方法促進了社會階層、社會流動理論的發(fā)展,對策論和計算機模擬方法的引入推進了社會組織理論的發(fā)展。 盡管社會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借鑒和引進自然科學方法,但是人文科學的方法在社會學研究中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對19世紀興起的理性主義思潮產生懷疑,對社會研究中實證主義方法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些社會學家試圖從現(xiàn)象學、語言學、語義哲學等學科中尋求更有效的分析手段或思想方法。H.加芬克爾的民俗學方法論就是這種嘗試之一,他強調對人和社會交往關系的主觀理解,主張通過日常觀察、思辨和闡釋來研究社會現(xiàn)象?! 陌l(fā)展過程上看,社會調查技術的精密化,社會研究的數(shù)量化確實是社會學方法的主要發(fā)展方向,這種發(fā)展有助于精確地分析社會現(xiàn)象。但另一方面,歷史方法、哲學方法及其他人文科學的方法,在洞察事物本質、理解人及其行為意義方面仍然是不可取代的研究手段。
社會學方法論(methodology of sociology)
關于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是社會學方法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從哲學角度探討與學科體系和基本假設有關的一般原理問題,即指導社會研究的原則、邏輯基礎以及學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問題。社會學方法論不同于社會學理論,前者是工具理論,它只涉及科學發(fā)現(xiàn)與檢驗的邏輯及規(guī)則,但不涉及具體的社會事實;后者則是包含經驗事實的實質理論。社會學方法論也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體技術,它是對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研究和評價。社會學方法論探討的主要問題是:①社會現(xiàn)象的性質;②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設;③價值在社會研究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社會學的方法論研究逐漸脫離哲學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社會學方法論問題不僅是學科創(chuàng)始人極為關注的主要課題,也是各種理論學派激烈爭論的主要焦點之一。 早期的方法論觀點 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K.馬克思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成為科學,因為社會現(xiàn)象同自然現(xiàn)象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因果決定性,它們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并且可由普遍規(guī)律來說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第一次使科學的社會學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列寧語),使社會學與哲學和歷史學相分離,并且使社會研究擺脫了傳統(tǒng)的思辨哲學方法。 另一創(chuàng)始人A.孔德主張,社會學應當是一門類似自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為目的的學科,這門學科應當采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實證主義方法。他在社會領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學形成時建立的基本假設,即知識的經驗性或實證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世界的統(tǒng)一性??椎逻€具體論證了觀察方法、實驗方法、比較方法和歷史方法對社會學的適用性。 法國社會學家E.迪爾凱姆發(fā)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他最先系統(tǒng)、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在《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1894)一書中,他把社會現(xiàn)象界定為普遍存在于群體間的、由外界的強制力施加于個人所引起的社會行為、社會思想和社會感受。他認為社會現(xiàn)象既不能歸結為個人行為,也不能歸結為生物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和觀念,它是可以觀察的社會事實。通過這種界定,社會學就能夠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xiàn)象。與實證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是源于哲學、歷史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思潮。19世紀末期,德國曾發(fā)生一場關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論戰(zhàn),德國社會哲學家W.狄爾泰指出,社會科學的性質及對象與自然科學有本質的不同。他認為,對社會和人類行為的研究離不開價值判斷,社會科學的任務不僅是客觀描述社會,還必須涉及倫理、宗教、藝術等價值觀念。此外,人具有自由意志,人類行為既沒有規(guī)律性也無法預測。社會歷史現(xiàn)象都是獨特的、偶然的,對此無法采用自然科學的“規(guī)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加以闡述和記錄。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個人及其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支配的,與行為者的價值是相關的,但同時受環(huán)境的制約,理性行為并不是絕對的意志自由,它受著具體的必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會學既反對人文學派的主觀唯心論,也反對機械的實證論,主張“價值相關”和“價值無涉”(見價值中立和價值參照)是研究社會現(xiàn)象的兩條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的基本原則。 三大方法論傾向 現(xiàn)代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及其關于方法論的不同觀點,大體可以區(qū)分為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或主觀主義)兩大傾向;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則獨樹一幟。 1.實證主義方法論 2.反實證主義方法論 3.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研究方法論 研究方法論是對研究方法的探討與評價,對利用不同方法所獲得的資料的性質和質量的分析,以及對社會研究的邏輯和基本假設的考察。社會學研究最終是以研究者對人和社會性質的假設為基礎的,這些基本假設指引整個研究工作,包括課題的選擇、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和對結果的解釋。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所獲得的資料的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基本假設決定的。對具體研究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兩個基本假設是:①關于社會本體的性質;②關于社會秩序的形成原因。 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代表了對社會本體的截然不同的假定。唯名論的本質在于否定共性,否定超越于個人之上的一般社會規(guī)律。唯名論者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除此沒有任何超個人的實體。社會、文化、結構、制度等都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抽象名詞,它們必須由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來說明和解釋,不能由自身的整體性質來解釋。韋伯、K.R.波普爾等人以及符號互動論、現(xiàn)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和交換理論等學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堅持社會唯名論的主張。 與此相反,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實在,它存在于個人之中。社會現(xiàn)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質加以說明而不能歸結為個人因素。因為社會中存在著集體意識、集體特征,它們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必須把它當作一種客觀事物。唯實論者重視整體研究,主張摒棄個人的主觀因素,對社會現(xiàn)象作客觀的描述。在他們看來,唯名論由于重視個人而易于陷入主觀的和煩瑣的細節(jié)分析。迪爾凱姆等實證主義者是唯實論的主要代表,結構功能主義、沖突理論、現(xiàn)代結構主義、歷史社會學等學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唯實論的傾向。 社會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是考察社會秩序的形成、條件和機制。社會秩序是社會存在的前提,社會之所以能維持共同生活是有賴于某種客觀秩序。社會學家依據(jù)對社會秩序的一般假設來研究社會的起源、發(fā)展、沖突與變遷。對社會秩序的形成原因有幾種假設:①強制理論認為社會秩序不外是一種統(tǒng)治與服從的關系,它的維持依賴于權力,特別是國家機器所代表的公共權力。②利益理論認為秩序是通過互惠互利的社會契約而建立的。當這種契約無法滿足個人的新的利益時,就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與社會變遷。③價值共識理論認為社會秩序是以人類對某種價值的共同認識而建立的,而社會變遷是由于在新文化價值的沖擊下舊價值體系的瓦解引起的。④慣性理論假定社會是一個超穩(wěn)定系統(tǒng),它是由多種機制和運行過程來維持的。 上述基本假設作為研究的預設決定了研究者對研究起點、研究對象、分析層次和研究方式的選擇。在社會學研究中,可作為研究起點的主要有:①具有人格、目標、動機和價值取向的個人;②文化及符號系統(tǒng);③具有各種獨立特征的社會結構,如群體、組織、制度等;④環(huán)境和生物因素。從這幾種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都可以對社會秩序的狀態(tài)和機制作出解釋。側重以個人為研究對象或分析單位來解釋社會秩序,這種方式可稱為方法論個體主義;以結構、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來解釋社會秩序則稱為方法論整體主義。它們分別對應于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 因基本假設的不同,各理論學派所側重的分析層次也有所不同。①宏觀社會學理論注重研究社會整體與社會結構。例如,孔德、馬克思、斯賓塞等人把社會視為一個體系,強調整體分析或功能分析,迪爾凱姆從客觀角度對社會分工和自殺等現(xiàn)象進行了實證性研究,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提出要以結構功能的觀點研究各種文化模式。②微觀社會學理論注重在社會心理的層次上分析個人行為和傾向。V.帕雷托認為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來自天生的本能,但人往往用虛假的意識來掩飾真實的行為動機,因此社會學家的任務就在于揭示隱藏在表象后面的真實動機?,F(xiàn)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等學派都主要從事微觀研究。③互動理論既不從社會整體和社會結構入手,也不從心理層次入手,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側重分析個人之間、個人與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交換理論也是從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入手,以溝通宏觀結構與具體行動者的聯(lián)系。 研究者在選擇研究策略,特別是在選擇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時,必然要受其理論假設的影響;盡管各種研究方法并不屬于各特定的理論學派專用,但不同的理論學派往往有自己較固定的研究模式以及相應的一套具體方法。實證主義學派和宏觀社會學研究常常使用較嚴格的定量方法(如結構式的問卷調查或統(tǒng)計調查),對數(shù)據(jù)進行較精確、復雜的統(tǒng)計分析,通過嚴謹?shù)牟僮骰瓦壿嬐蒲輥眚炞C理論假設。反實證主義學派和微觀社會學研究則常常使用定性方法(如參與觀察、訪問、個案研究)、文獻研究,對資料進行歸納、綜合并結合主觀思辨或闡釋得出研究結論,建構理論假說。使用不同研究模式的社會學家在對不同資料的質量及可靠性、不同證據(jù)和解釋方式的有效性等問題的認識上往往存在著根本分歧。 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更為多樣化。這是容易理解的。從歷史起源上看,社會學來自思辨與經驗這兩種傳統(tǒng)思想;從目前發(fā)展狀況上看,社會學包羅了哲學研究、歷史研究和實證研究的主題與方法。試圖建立統(tǒng)一的方法論尚為時過早,況且許多社會學家對是否有這一必要仍持有疑問。 社會學方法論研究的新的進展與趨勢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于電子計算機在社會學研究中的逐漸普及,以及多變量統(tǒng)計分析和資料搜集技術的發(fā)展,實證研究的方法及其定量化程度日益接近科學化的準則要求。但是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卻無法消除社會學理論—方法論的分歧與困境。按照科學史學家T.S.庫恩的觀點,一門學科若缺乏統(tǒng)一的研究范式,說明這一學科仍處于“前科學”階段(見社會學范式)。有人據(jù)此認為,社會學的派別林立以及方法論的多樣性是這門科學尚未成熟的標志。但許多社會學家認為,不能用自然科學的尺度去衡量社會學的方法。社會學有其獨特的知識模式,它根據(jù)不同性質的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式。確實,自社會學產生以來,建立統(tǒng)一方法論的企圖無不遭到失敗。結構功能主義在20世紀中期由興盛走向衰落之后,社會學理論—方法論曾向不同方向尋求出路,馬克思主義、現(xiàn)象學、結構主義、語義哲學、認知理論都對方法論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但到80年代末為止,在西方社會學中沒有哪一個學派能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盡管分歧仍然很大,但通過方法論的爭論,特別是對實證主義的批判,使社會學理論—方法論中出現(xiàn)了相互補充的現(xiàn)象,產生了一些新的綜合。 60年代,以法蘭克福學派的T.W.阿多諾和J.哈貝馬斯為一方,以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H.阿爾貝特為另一方,圍繞著實證主義問題對社會科學方法論展開了一場爭論。盡管兩派在許多問題上存在著根本分歧,但他們從不同角度對邏輯實證主義、規(guī)范的科學研究程序進行了批判。70~80年代較引人注目的發(fā)展有:哈貝馬斯在《溝通行動理論》(1970)中對功能主義、互動論和批判理論的歷史—進化分析進行了綜合;盧曼的系統(tǒng)功能主義綜合了功能主義、符號互動主義和系統(tǒng)分析;A.吉登斯的《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1976)和他提出的“結構化理論”,試圖消除社會學中主觀與客觀、微觀與宏觀、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的二元論,改變社會學理論的實證傾向;布勞的宏觀結構主義則對演繹理論與經驗研究進行了綜合,發(fā)展了迪爾凱姆所開創(chuàng)的宏觀、實證研究。蘇聯(lián)社會學界經過幾次方法論的爭論,逐步澄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理論,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的關系,發(fā)展了學科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社會學思想方法的發(fā)展是與整個科學的發(fā)展相一致的。70年代以來,有關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歷史發(fā)展必然性、知識的客觀真理性以及各種決定論的思想觀念都遇到了挑戰(zhàn);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隨機性、偶然性、主體性在社會中的作用,認識到傳統(tǒng)的、“科學的”知識模式需要改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學方法論所面臨的任務主要是:①對人類和社會的本性的重新認識;②對社會學學科性質的重新認識;③結合社會學理論與方法中所呈現(xiàn)的各種兩極對立的因素;④把科學的實證精神與社會批判的人道主義精神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哲學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論這兩層含義。在哲學層次上,馬克思在認識起源問題上摒棄了先驗論的假設,強調經驗事實先于理論而存在,強調知識來源于實踐,主張以現(xiàn)實的“市民社會”和人的活動作為哲學思考的重心。他以一種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取代了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分析,認為客觀世界的各種矛盾與對立的現(xiàn)象,并非是一種靜態(tài)的關系或屬性,而是內在于事物之中的、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認知關系。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人類生產力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關系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只有通過對歷史過程的認識才能解釋人們的社會活動。馬克思還指出,知識的發(fā)展也是一個辯證過程,因為人類所認識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而是經過思想加工的文化世界,這種文化世界體現(xiàn)了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思想產物,即社會價值、社會制度、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等上層建筑。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人們的知識以及上層建筑也必然會發(fā)生變化。辯證觀、歷史觀和實踐觀是馬克思哲學方法論和社會理論—方法論的基本觀點。 在研究方法的層次上,馬克思的辯證法具有兩大特點:①強調研究過程的經驗性與實踐性。由于馬克思把社會現(xiàn)象作為客觀的外在事物加以研究,因此他非常重視以客觀的歷史事實與社會事實來說明普遍的社會規(guī)律。②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側重分析社會結構及各個分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對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原因作出解釋。這種解釋的最終目的在于對現(xiàn)存社會秩序進行批判和改造。 馬克思將研究過程分為兩個階段:①分析。在占有大量資料,尤其是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研究對象進行詳細、深入的觀察與分析,以找出各種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關關系,他特別重視分析各種社會經濟因素以及階級關系。②綜合。在詳盡分析資料之后,將各種有相關關系的資料予以綜合,通過主觀邏輯的判斷,揭示出資料背后所隱含的本質特點,以形成對社會的整體性認識,解釋和說明研究對象。 馬克思的方法論思想極具綜合性,它能為各種理論學派提供思想武器。例如,匈牙利的G.盧卡奇對階級意識和異化問題的研究,意大利的A.葛蘭西對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注重考察個人意識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都借鑒了馬克思早期著作的概念與分析方法;法國的L.阿爾杜塞則運用科學的實證方法對思想體系的結構進行了研究,這與馬克思后期在《資本論》研究中對宏觀社會結構的分析有很大相似之處。馬克思的觀點對于反實證主義社會學家也有很大啟發(fā),在歷史社會學、批判理論、沖突理論等流派中都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或學者起著重要影響,如米爾斯、A.W.古爾德納以及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研究方法論的兩大假設是:①人們的意識是他們與之相處社會的產物,因此不可能有純客觀的社會知識。②在社會學研究中,社會事實是無法與價值相分離的,研究者應對社會持批判的態(tài)度,以免受當代社會思想模式的局限。他們承認自己的學說帶有主觀性和歷史局限性,但是認為這種理論比主流派的實證社會學理論更能說明現(xiàn)實社會。這一學派采用馬克思的辯證法和批判方法,強調階級與社會行為的相互作用以及社會經濟組織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在西方社會學界,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方法論的區(qū)分并非是絕對的,許多西方理論學派往往是介于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之間,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通過方法論論戰(zhàn)產生的相互影響與借鑒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西方社會學理論在解釋當代社會的矛盾、沖突與動蕩時面臨著危機,許多社會學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論產生了更大興趣,各種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在這一時期得以發(fā)展、形成。
實證主義方法論
西方社會學家大多在某種程度上堅持由孔德和迪爾凱姆所開創(chuàng)的實證主義方向,其中包括各種理論流派。盡管各派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張社會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社會學不是探討“應該如何”,而只是客觀地闡明社會“究竟是如何”,它不關注于獨特的歷史事件,而主要關注于社會現(xiàn)象的原因和規(guī)律。他們堅持認為社會研究的邏輯方法是假設演繹法,科學假說的陳述必須由經驗事實來檢驗,理論僅當它得到經驗證據(jù)的完備支持時才是可接受的。獲取經驗證據(jù)需要采用實驗、系統(tǒng)觀察、調查、訪問、文獻考察等方法。雖然社會科學在方法、技術的運用上有其特點,但它在理論構建、證據(jù)搜集、證據(jù)分析與評判、理論檢驗等方面所運用的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并無本質區(qū)別。實證主義者把自然科學方法論作為自己的基本原則,把自然科學當作科學的范例,在他們看來,社會學是符合科學的邏輯的。 在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中,較極端的派別是定量主義和數(shù)理社會學派。定量主義受心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物測量學的影響,強調在任何科學中都必須使用測量和計量的方法。定量主義的倡導者、美國社會學家G.A.倫德伯格主張,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由于定義不明確而無法測量的概念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用處的。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S.A.斯托福、P.F.拉扎斯菲爾德等人進一步發(fā)展了社會學的數(shù)量分析技術。他們嚴格遵循經驗實證主義的原則,主張用精心設計的方法從資料中推導出理論。數(shù)理學派是50~60年代開始發(fā)展的,主張以數(shù)學的概念、理論、方法和公式來描述和表示社會現(xiàn)象,并運用數(shù)學模型或數(shù)學符號的運算來模擬真實的社會過程。認為通過數(shù)學描述和計算機模擬就能夠發(fā)現(xiàn)社會規(guī)律并對社會發(fā)展作出預測。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家H.M.布萊洛克和J.S.科爾曼等人。 美國的芝加哥學派創(chuàng)立了社會學經驗研究的傳統(tǒng),早期它側重對城市生態(tài)問題的實證研究,提出“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的口號,摒棄一切哲學思考和內省方法。后期它又受心理行為主義的影響,只注重對微觀社會現(xiàn)象的描述和統(tǒng)計資料的堆積,忽視對宏觀現(xiàn)象的把握。 作為20世紀中期社會學主流的結構功能主義,直接繼承了迪爾凱姆側重分析社會結構及文化要素的研究傳統(tǒng)。這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T.帕森斯在他的社會行動理論中將社會化決定論與因果關系論作為他的基本假設,認為由社會化而得到的社會規(guī)范、道德與價值觀,支配、影響著個人行為,強調社會結構與文化的制約性。他還指出,社會學研究應側重分析文化因素與社會行動之間的因果關系。 社會交換論受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B.F.斯金納的影響,它借鑒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假設,將個人行為視為通過對不同利益與代價的衡量作出理性選擇與決策的產物,認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經驗與觀察來揭示個人接受報酬與付出代價的刺激而形成的行為或互動模式。這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社會學家G.C.霍曼斯。G.C.霍曼斯與社會學現(xiàn)代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P.M.布勞都主張以嚴格的邏輯演繹建立公理形式的理論體系。他們認為,科學理論應是一個概括程度不斷提高的命題等級系統(tǒng),所有低層命題都是依據(jù)邏輯嚴格地從高層命題推演得到的。布勞的理論體系包括21個假設、34個主要定理和150個子定理或推論,用以考察和解釋社會行動的基本模式?,F(xiàn)代功能主義者,如德國社會學家N.盧曼,在構建理論體系時也經常使用演繹方法,即從抽象的假設出發(fā),演繹出一套命題,再從經驗世界中尋找驗證。
反實證主義社會學(anti-positivist sociology)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興起的一種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主觀主義社會學思潮。在自然科學迅速發(fā)展的推動下,關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科學中的機械決定論模式為新發(fā)現(xiàn)所沖破,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自然科學中的唯心主義傾向。一些社會學家拋棄了以整體觀和進化觀為內容的實證主義模式,試圖以個人行動的主觀根源說明人的活動、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發(fā)展。它反對實證主義社會學從自然科學中尋找可以運用于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提出了從個人的、主觀的動機或體驗的認識中尋找認識社會的方法,從而形成了反實證主義的主觀主義社會學思潮。其代表主要有新康德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現(xiàn)象學社會學、存在主義社會學、符號互動論和擬劇論等。 方法論特征 反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哲學思想上繼承I.康德和J.G.費希特關于意志高于理性的觀點以及A.叔本華、F.W.尼采的唯意志論,在方法論上具有以下幾個特征:①強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qū)別,反對把自然科學方法運用于社會科學。認為自然科學是探尋自然界的一般規(guī)律,而社會科學則是說明社會中的個別具體事物的聯(lián)系,它具有不可重復性,也沒有一般規(guī)律。②反對社會唯實論,主張社會唯名論。認為社會由個人組成,社會活動由個人行動所決定,個人行動由個人動機、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關系決定。主張社會科學首先要研究個人行為動機與社會規(guī)范,反對實證主義社會學把社會生活看成是一些無個性的社會事實或社會結構的相互作用。③認為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應該著重于分析社會整體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說明整體與成分的關系。在分析各社會有機體時強調作分類研究,說明其個別的功能,反對實證主義把社會學研究歸結為只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作整體說明。④認為社會科學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歷史方法說明社會現(xiàn)象,反對在社會科學中運用自然科學的概括性規(guī)律方法。⑤認為考察主體的認識能力是主要的認識方法,而實證主義的所謂客觀事實是由主體的認識能力產生的,社會科學知識是主觀的和相對的。 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的社會學理論由于研究立場和視角點不同,兩者概括的范圍也不同,形成兩種對立的理論。概括說來,實證主義偏重于主觀經驗現(xiàn)象的客觀事實方面,具有自然主義傾向;反實證主義偏重于構成主觀經驗現(xiàn)象的內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義傾向。但兩者均反對客觀唯心主義的社會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 新康德主義社會學 主要指受德國弗萊堡學派的價值哲學影響的由M.韋伯倡導的理解的社會學,受W.狄爾泰生命哲學觀點影響的G.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以及在德國精神氛圍中發(fā)展起來的 A.韋伯的文化社會學和 K.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等。盡管上述幾人的研究重點有所不同,如M.韋伯強調社會學應研究決定人們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即動機,齊美爾主張研究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條件和認識論前提──人際互動的“純粹形式”,A.韋伯和曼海姆試圖通過考察文化和知識的生成、內容和功能來解釋社會過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反對實證主義的統(tǒng)一科學觀,主張在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即人文科學之間做出區(qū)分。他們在社會學研究中表達了新康德主義者W.文德爾班、H.李凱爾特等人的價值觀點,認為自然科學是關于“是什么”的事實知識,而社會學則是關于“應該是什么”的價值知識。在新康德主義社會學中,價值作為最廣義的善,誘發(fā)著人們的行為動機,是指引人們行動“應該如此”的普遍性規(guī)范原則,在社會行動中起到制定方向的作用。M.韋伯力主社會學通過“理解”隱藏在社會事實背后屬人的“主觀意義”來認識社會;齊美爾的社會學主要研究“社會交往的形式”,即通過社會行動相互聯(lián)結起來的個體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關系的過程;A.韋伯的文化社會學尤其注重歷史過程分析,但他把這一過程視為只能在其個別性中才能理解的文化積淀。新康德主義社會學一反實證主義的社會唯實論和集體主義傳統(tǒng),倡導一種社會唯名論和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觀點,為社會學中反實證主義—人文主義路線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法蘭克福學派 20世紀30~40年代,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理論家們創(chuàng)立了一種跨學科的社會政治觀點。他們借用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個別觀點,同時吸收G.盧卡奇的“物化”概念,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批判理論”。人們把以該研究所成員為主體的持批判理論觀點的學者稱為法蘭克福學派。在社會學領域,法蘭克福學派把對實證主義的理論批判與對自由主義的政治批判結合起來,認為實證主義社會學把人視為無主體的客觀結構和把人的精神物化,不僅扼殺人的精神價值,而且變成為現(xiàn)存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辯護的政治工具。 現(xiàn)象學社會學 現(xiàn)象學社會學是20世紀60年代后在美國興起的一種主觀主義社會學理論。其代表是A.舒茨所持的對自然主義社會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和H.加芬克爾的民俗學方法論?,F(xiàn)象學社會學的理論來源于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M.舍勒的知識社會學和M.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觀點。舒茨認為,實證主義社會學忽視了自然科學與社會學在研究對象上的本質區(qū)別,它用一套范疇、概念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秩序的科學的人類行動的實在,但這個實在是不真實的。他從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中借用了“生活世界”和“互為主觀性”概念,認為日常的生活世界是一個互為主觀性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由多重實在構成的,行動者與互動的他人都在共同參與和分享這個世界。他指出,對社會學來說,日常經驗的實在是最重要的。他主張對傳統(tǒng)社會學認為的“事實”、“實在”加以“懸置”,即暫停判斷,研究人們是怎樣賦予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以意義的。這就是要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解釋經驗的實在。加芬克爾的民俗學方法論強調研究人的日常活動,尤其是社會互動中形成習慣性的方面,考察人們使用什么手段賦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義,即怎樣構造實在。在現(xiàn)象學社會學家看來,他們探求的目的在于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學”,它雖然使用自然科學手法,但在主旨上卻不偏離目標,亦即選擇一種對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更富成效的新的視角?! 》柣诱摗≡从谛睦韺W主義的美國社會學流派。其理論淵源可追溯到美國的W.詹姆斯、J.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心理學著作。主要代表人物有G.H.米德和H.G.布魯默等人。符號互動論建立在以下幾個理論假設之上:人類以事物對他們所具有的意義為基礎對這一事物發(fā)生行動;意義產生在人際之間的互動過程中;通過解釋過程這些意義不斷得到修正。符號互動論反對實證主義社會學把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注重對社會由以構成的行動者主觀世界的分析。米德把實用主義與行為主義、達爾文主義相結合,探討了心靈、自我和社會是怎樣通過互動過程而產生和發(fā)展的。布魯默繼承了米德的傳統(tǒng),進一步強調符號互動論關注對互動的解釋過程,而不是社會結構之類的對人起某種強制作用的外在力量。 其他派別與代表人物 以E.戈夫曼為代表的擬劇論,P.伯格和T.盧克曼的宗教社會學觀點,以及C.W.米爾斯、A.W.古爾德納和A.吉登斯等人批判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觀點,對傳統(tǒng)實證主義社會學的一些根本弊病,從不同角度進行過批判,從這個意義上也可把他們歸入反實證主義社會學這一范疇。他們的共同點是反對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社會學在理論上的自然主義傾向和方法論上的實證主義(自然科學方法),而主張以理論上的人文主義和方法論上的主觀主義(理解和解釋方法)與之抗衡。由于他們所處歷史時代、文化背景和社會思想上的明顯差異,各自在具體學術觀點上也存有諸多區(qū)別甚至對立。它們與實證主義社會學的關系,也由對立走上互相滲透和彼此吸收。80年代以來,社會學在呈現(xiàn)理論多元局面的同時,出現(xiàn)了試圖做出某種綜合的發(fā)展征兆。
社會學范式(sociological paradigm)
社會學范式是社會學家對他們的研究主題所作的潛在知識假設。 范式概念由美國科學史學家T.S.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一書中首先使用。他把科學的發(fā)展過程分為前范式階段、范式階段、革命階段和新范式階段,并論證了新范式代替舊范式的革命對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按照庫恩的論述,范式是由從事某種特定學科的科學家們所共有的世界觀構成的。例如,I.牛頓物理學的世界觀是一種古典力學的范式,A.愛因斯坦物理學的世界觀是一種相對論的范式。這種廣義地把人們共有的世界觀視為一種范式被稱為形而上學的范式。社會學家R.W.弗里德里希按照這種見解把范式規(guī)定為一門學科具有的關于其研究主題的基本意向和潛在的假定。根據(jù)這一見解,社會學范式包含社會學家對他們所研究主題的基本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觀察和調查而對具體現(xiàn)象和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作為一種潛在的知識假設,社會學范式還包括社會學家的基本價值前提,雖然這種基本價值前提并未言明,但它必然要影響到選擇什么特定領域作為研究主題。 關于社會學是一種范式還是多重范式的科學的問題,學術界目前尚有爭議。一種觀點傾向于認為社會學是一種范式的科學,例如在初創(chuàng)階段,大部分社會學家對社會學研究主題持統(tǒng)一的見解,認為社區(qū)—社會、權威—權力、身份—階級、神圣—世俗、異化—進步是社會學研究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內容。美國社會學家G.瑞澤爾則認為社會學是一門多重范式的科學。他區(qū)分了3種不同的基本范式:①社會事實范式。其古典樣本是E.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1895)和《自殺論》(1897);研究主題是社會事實,即宏觀的社會結構和制度;使用的是問題調查法和歷史比較法;屬于這種范式的有結構功能論、沖突論,還有系統(tǒng)論和某些新馬克思主義流派。②社會界定范式。其經典樣本是M.韋伯論述社會行動的著作;研究旨趣在于通過主觀意義理解行動、互動及其所導致的后果;主要使用觀察法,輔之以問卷調查;屬于這種范式的有行動理論、符號互動論、現(xiàn)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以及存在主義社會學等。③社會行動范式。其典型樣本是心理學家B.F.斯金納的著作;研究主題集中在個體行為上,尤其關注誘發(fā)預期行為的報償和阻止非預期行為的懲罰;使用實驗方法;屬于這種范式的有行為主義社會學和交換論。 瑞澤爾強調對上述 3種范式作出區(qū)分,他預言未來可能會出現(xiàn)某種范式融合,但建立一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范式看來是不可能的。然而融合或和解的思想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想法,因為 3種范式在社會學認識上都有其合理內容,又都有其偏頗和局限之處。在現(xiàn)階段,3種范式對社會學認識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不從每種范式中汲取有益的方面,社會現(xiàn)實的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font>
經驗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社會學研究的基本類型和方法之一。在社會學中,它是與純理論研究相對而言的。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資料的研究?! ?#8220;經驗”一詞有不同的定義。首先,它是指研究的實證性和操作化。在這個意義上,經驗研究不同于下述兩種研究:①旨在建立一套概念體系的研究。如T.帕森斯對社會系統(tǒng)和社會行為的考察即屬此類。②旨在概括地提出一種理論以解釋某種社會現(xiàn)象,但又不去加以驗證的研究。在這兩種純理論形式中,概念是分析性的,僅僅指抽象層次上的范疇,如階級、群體、社會組織。這些范疇的分析性差異是由抽象定義說明的,無需經驗的證明。相反,在經驗研究中,概念是需要操作化的,即通過操作定義說明概念所指稱的、可被觀測的經驗內容,由此而建立的理論是一種操作化的、并受到經驗事實檢驗的理論。 “經驗”的另一種定義是指知識的現(xiàn)實性或實質性。依據(jù)這種定義,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可稱為經驗科學,因為它們提供的理論是有實質內容的,并且可通過對現(xiàn)實的經驗觀察來檢驗;與此相比,數(shù)學和邏輯學則是無實質內容的、演繹式的符號體系。這種區(qū)別導致了“實質理論”與“形式理論”、綜合性陳述與分析性陳述的劃分。綜合性陳述是關于客觀世界的陳述,其效度取決于經驗事實;分析性陳述與經驗現(xiàn)象無關,其效度只與陳述的邏輯結構有關。 在上述兩種定義中,“經驗研究”等同于實證研究。實證研究這一術語常用于自然科學中,指采用科學的實證方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法)對經驗現(xiàn)象所作的研究,它強調知識的經驗性和可檢驗性。在邏輯實證主義或邏輯經驗主義者看來,如果某個關于客觀世界的陳述無法被經驗證實(或證偽),那么它就被認為是無意義的。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或神學的陳述就屬于此類?! ≡谏鐣茖W中,“經驗研究”一般是指通過現(xiàn)場觀察、訪問和社會調查來搜集經驗資料的研究,它有別于“圖書館研究”或文獻研究。前者是直接從研究對象那里獲得第一手資料,而后者則間接地搜集第二手資料。在這一用法中,“經驗研究”包括調查研究、參與觀察和社會實驗?! ?/font>
社會研究(social research)
運用科學方法對社會生活現(xiàn)象加以了解、說明和解釋的一切活動。它是以人類社會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以解釋和預測為目的,以科學理論和方法論為指導的一個完整的過程。社會研究的對象既涉及客觀事物,也涉及人的主觀動機、態(tài)度、心理。無論任何研究對象,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都要按照科學研究的原則和程序,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進行研究;排除個人的主觀偏見,采用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方法,得出客觀、明確的結論。這種研究結果可被他人在相同條件下的重復研究所驗證。社會研究分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設計三大部分。 社會研究方法 指對人類社會和人類行為加以解釋和預測的科學方式和手段。社會研究方法具體分為方法論、基本方式、具體方法與技術3個層次。 方法論 居于最高層,是進行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方法論決定研究者如何提出假設,如何解釋資料和得出結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論。在西方社會學研究中,還有其他不同取向的方法論。在認識的起源上,有強調建立演繹式的社會理論體系的唯理論與強調實地研究的經驗論;在認識的范圍方面,有將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觀點和方法用于解釋人類社會的實證主義與反對將社會與自然等同起來,強調對人類行為加以主觀理解的反實證主義;在思維方法上,有演繹法與歸納法;等等。凡此種種方法論對社會研究的影響,因時間、問題不同而深淺各異。一般來說,在社會研究中,趨勢是傾向經驗論、實證主義和歸納法。 基本方式 有實驗研究、統(tǒng)計調查、實地研究和比較研究。 ①實驗研究。在實驗室對相關變量進行控制和操縱的條件下,對假設進行檢驗的方法。實驗法主要有標準實驗與準實驗、實驗室實驗與自然實驗。標準實驗是通過人為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精確觀測某些社會現(xiàn)象間的因果關系。準實驗即非標準實驗,設計與控制不十分嚴格,且多為自然實驗。自然實驗不施以人為控制,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某一因素對不同組別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進行比較分析。實驗法常用于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 ?、诮y(tǒng)計調查。指按照統(tǒng)計學的原則,通過搜集、整理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數(shù)量資料,概括大量社會現(xiàn)象的共性和變化規(guī)律的方法。在現(xiàn)代社會研究中,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統(tǒng)計調查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定量調查與分析。 ?、蹖嵉匮芯俊ι钤谔囟ǖ乩?、文化或行政區(qū)域的人們的行為、態(tài)度、感情等情況進行系統(tǒng)考察的方法,常用于搜集定性材料。統(tǒng)計調查與實地研究也稱為社會調查研究。社會調查法是社會研究中運用最廣泛的方式。社會調查可分為普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等類型。 ?、鼙容^研究。指對一個或多個社會的某些社會現(xiàn)象進行比較,探求其異同的方法。歷史比較、跨文化比較、類型比較、實驗法、共變法等都應用比較的思維方式。在社會學研究中,比較研究通常指對已知的社會事實的分析,有人在此基礎上將比較法分為歷史法、構造類型法和個案法 3種類型。歷史法是利用歷史資料進行比較研究。構造類型法是以思辨的方法選擇、取舍現(xiàn)存資料,建立抽象的類型或模式,用以與經驗現(xiàn)象相比較。個案法是對少數(shù)單位(個人、群體、社區(qū)或事件等)的各種特征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與比較,了解其本質特征和發(fā)展過程的方法。這些研究方式各有特點:比較研究在于博覽、約取、分析、綜合、定其異同、塑造典型;實地研究側重主觀理解、洞察,揭示社會生活的本來面目;統(tǒng)計調查著重定量分析,精確了解社會整體的一般狀況和各種類型的分布情況;實驗研究主要考察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具體方法與技術 分為搜集資料的技術和分析資料的技術。依照資料的來源不同,搜集資料的技術有直接觀察、詢問和文獻法 3種類型。直接觀察又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詢問是由研究者提出問題,請研究對象予以回答的技術。這種技術包括心理測驗中的自由聯(lián)想法、態(tài)度量表法、深入訪談法、半結構和結構式訪問法等,其中結構式訪問已發(fā)展成廣泛應用的問卷法。文獻法是對現(xiàn)存的有關文獻進行查閱的方法。分析資料的技術主要以定量的統(tǒng)計分析為主。統(tǒng)計分析除描述統(tǒng)計和推斷統(tǒng)計外,更重要的方法是多變量分析和非參數(shù)統(tǒng)計。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統(tǒng)計技術的發(fā)展和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在社會研究中采用了模擬技術。這種技術兼有實驗與分析的作用。其他的分析技術因所研究的問題、搜集資料的技術和應用的工具不同而有區(qū)別,諸如內容分析、民俗學方法論與現(xiàn)象學方法、語義分析、結構—功能分析等。 與調查的技術相適應,測量的工具也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有觀察記錄卡片、訪問表、問卷、調查表,以及各種測驗試卷等等。有效的分析基于適當?shù)难芯吭O計,而適當?shù)难芯吭O計側重于定量的測量。從廣義上說,測量是按數(shù)學運算規(guī)則把數(shù)字、符號指定給所要量度的對象,用以確定對象的性質、等級或數(shù)量。測量工具要具有效度和信度。 社會研究程序 社會研究是一個由互相聯(lián)系的相關步驟組成的完整過程。盡管各項研究的具體程序不完全一樣,但基本步驟大致相同。 選擇研究課題和建立假設 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要素,它指出研究的方向及研究的內容。研究課題部分來自學科內部的理論問題,部分來自社會領域中的實際問題。有些研究課題在調查前已經明確;有些研究課題在開始時并不明確,是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的。 研究課題確定后,研究者應就這一問題作出盡可能詳細的假設。假設是關于現(xiàn)象間關系的設想或假說,它能指出研究方向,引導研究者搜集有用的資料。 假設建立后,研究者還需進一步將它從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形式中轉換成可觀察和可度量的形式,即通過對概念的操作定義,將所要研究的問題具體化為一些經驗事項,以確定所要分析的變量。變量可分為自變量、因變量、控制變量和中介變量四類。 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進程的藍圖,它包括選擇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制訂抽樣方案,設計調查表格或調查大綱,確定分析單位和資料分析方法,對研究的時間、地點、人財物力的安排等。詳細具體的研究計劃可使研究者正確有效地達到研究目的。這一階段也稱為研究設計。 搜集資料 實施已擬定的研究方案,進行實地調查或文獻收集。資料來源有二,一是個人或機關基于某種意圖記錄下來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①日記、信件、自傳等私人文件;②機關團體的會議記錄、文件、檔案;③各種統(tǒng)計資料、調查報告和總結材料;④由上述資料制成的第二手資料,如書籍、報刊、文章等。二是研究者通過觀察、試驗、訪問等實地調查獲得的資料。 整理與分析資料 為了從搜集到的大量粗糙、雜亂的原始資料中揭示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及內在規(guī)律,須對其進行整理與分析。在社會研究中,資料整理首先是對所獲資料進行檢查、核實,并對錯誤和遺漏加以修正、補充,然后將其分類編碼,再進一步綜合簡化。資料分析包括統(tǒng)計分析與理論分析。前者主要是定量分析,后者需采用定性分析,包括邏輯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分析、系統(tǒng)分析等。 解釋資料與提出研究報告 通過資料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后,研究者還必須對這些結果進行討論與解釋。解釋是運用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以及一般的推論方法對結果作出推論和概括。 研究報告除了敘述研究過程、方法以及研究結論外,還要說明研究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并說明研究中存在哪些問題,哪些問題尚未解決,同時指出哪些問題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見圖社會研究程序環(huán)狀圖) 社會研究設計 狹義的研究設計僅指實驗設計。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設計是指制定研究規(guī)劃與方案,即選擇一定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來完成研究課題。研究設計不僅要詳細敘述與課題有關的情況,而且要指明用何種方式搜集、測量和分析資料。社會研究經常受時間與經濟條件的限制,故設計還包含對時間和成本的預算。研究設計包括下列要素。 選擇研究類型 研究類型的選擇是根據(jù)研究目的、研究題目的性質、變量間的關系,以及具體的研究條件來決定的。依據(jù)不同的研究目的,可將社會研究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依據(jù)不同的著眼點可分為橫剖研究與縱貫研究。研究者還要在調查對象的范圍上對研究類型作出選擇:若對研究總體中所有個體都無一例外地作調查,稱為整體調查或普查;若抽取其中部分個體作為調查對象,并由此推論總體,稱為抽樣調查;若僅調查個別單位則為個案調查或典型調查。 確定分析單位和調查內容 分析單位即所調查的個體,是研究中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的基本單位。研究者通過集合它們的特征,描述包含這些分析單位的較大群體或解釋一些抽象的事物。社會學中常用的分析單位有:個人、群體、組織、社區(qū)、制度、社會系統(tǒng)。調查內容是由各種分析單位的某些特征和屬性構成的,如個人或群體的基本狀況、意向性和行為特征。研究者通常是根據(jù)所研究的變量來確定調查內容和調查指標。 確定研究的基本方式和具體方法 基本方式是在實驗法、統(tǒng)計調查、實地研究和比較研究中選擇和確定,有時是將多種方式結合起來。在選擇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技術時,應考慮分析單位和調查內容,然后確定最適當?shù)恼{查方法、分析技術和測量工具。 抽樣設計 內容包括:①確定樣本大小和代表性。通常樣本越大,代表性越高;樣本越小,代表性越低。但樣本越大,人財物力消耗亦越大。抽樣設計應根據(jù)時間、人財物力條件,確定抽取最小而又能得到最可靠資料的樣本為原則。②確定抽樣方法。抽樣分為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兩類,前者可通過樣本推論總體,但成本較高;后者抽取簡單,但代表性不易把握。 分析方案的設計 類似于實驗設計,即采用何種方式和程序來分析變量間的關系。社會研究中多使用統(tǒng)計方法進行多元變量分析,其中常用的方法有:控制變量(或交互分類)法、相關分析、回歸分析、路徑分析等。還有一些較復雜的分析技術,如因素分析、聚類分析、網絡分析、數(shù)理分析。 調查方案的設計 對下列方面作出安排:①調查的時點、流程、各階段的銜接及所需時間;②調查的地點,以及與現(xiàn)場調查有關的進入問題、協(xié)作問題、關系問題等;③調查的人財物力;④調查員的培訓及調查工作的細節(jié)等。
社會統(tǒng)計分析(soc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統(tǒng)計分析技術在社會研究中的應用。分統(tǒng)計描述和統(tǒng)計推論兩部分。 統(tǒng)計描述 通過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對社會研究中的調查資料作全面精確的分類和頻次研究,又稱分布研究。在全面研究的同時,對資料的特征作簡化的研究。簡化研究包括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兩種:①集中趨勢研究資料的代表性數(shù)值。依據(jù)測量層次的不同,有眾值、中位值和均值 3種。眾值是具有頻次最多的觀察值,主要適用于定類變量的研究。中位值是觀察總數(shù)中位置居中的值,主要適用于定序變量的研究。 均值適用于定距以上的變量。3種集中值的選擇,雖然主要是根據(jù)測量層次來決定的,但還要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布的形狀,當分布嚴重偏態(tài)、非對稱時,一般采用中位值作為集中趨勢的度量。 ?、陔x散趨勢研究資料的分散程度。根據(jù)測量層次的不同,有異眾比例、極差和方差(標準差)3種。異眾比例是非眾值頻次在觀察總數(shù)中占的比例,主要適用于定類變量的研究。極差是觀察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主要適用于定序變量的研究。方差適用于定距以上的變量。 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在對資料的簡化研究上是相互補充的。例如,均值說明資料的代表值是什么,方差或標準差則說明資料圍繞均值的分散性如何。兩者的對應有: 眾 值←→異眾比例 中位值←→極差 均 值←→方差、標準差 除了上述兩類資料簡化研究的數(shù)值外,對于分布的特征可作進一步細致的研究。例如,通過偏態(tài)值研究分布是否對稱,通過峰態(tài)值研究分布的頂端是否尖陡。統(tǒng)計描述的分析,對于雙變量的調查資料,還可作相關性的研究,以確定變量間變化趨勢一致性的程度。 統(tǒng)計推論 根據(jù)局部的樣本資料推論總體的性質,以及通過樣本的描述性分析來估計總體特征的一種方法。包括兩部分:①參數(shù)估計問題。根據(jù)樣本的觀察值,合理、科學地估計總體的特征值,如均值、成數(shù)是什么或在什么范圍,并在給出估計范圍的同時,指示它可信的程度或置信度是多少。②假設檢驗問題。要求根據(jù)樣本資料對總體的假設,作出概率性的選擇。在接受總體假設時,要指出可能犯有納偽的錯誤;當拒絕總體假設時,又要指出可能犯有棄真的錯誤。任何一種判斷,無不帶有概率的性質,都是在非確定性預測中,求得最佳的抉擇。
|